一听说小米汽车又大规模召回SU7,不由得又让人感叹一句:“智能汽车的江湖,真的没那么简单!”你有留意到没有?自打这些年新能源车、智能网联车火了,好像大家都习惯了哪家的新品上市后总会“被召回”两下,就像吃饭磕掉一颗米似的稀松平常。问题来了,我们是不是应该见怪不怪?或者说,召回真的没啥大不了的,只是“OTA远程升级”罢了?
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事。

这一次小米SU7的召回量,着实不小:11.6万辆,约等于最近8个月的累计交付量三分之一还多。别看表面上风淡云轻,说是“通过OTA(空中下载)软件升级就能搞定”,其实本质是什么样的人心思?说白了,这就是大范围发现了能要命的瑕疵,必须修,而不能拖。
问题到底有多严重?这次的症结在于“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有特殊场景应对不充分,极端情况下有增加碰撞风险”。简单点说,小米SU7本该让你在高速上轻松巡航,结果关键时刻识别预警有偏差,分分钟让你“去哪儿”都成了未知数。别说消费者心里打鼓,换谁都得心里犯嘀咕——这叫什么?高速上的“智能”到底有多可靠?
再问一句:大家为啥愿意掏更多钱买所谓“辅助驾驶”?不就是图着能省点心,图个更安全?结果你倒好,“助手”一紧张直接掉链子,关键时刻靠你自己兜底。笑话归笑话,这就是硬伤,它规格再高,不抓紧解决迟早都得翻车。
你可能会说,人家这不就召回了,还都不用回4S店,一键升级,妥了嘛!没错,OTA远程升级看起来确实挺有科技感,动动手指补漏洞,既省劲又减少了大家奔波之苦。但有些事可不能光看表面。你见没见过哪个行业大规模补丁还拿出来四处说“透明自信”?召回,这俩字背后就是没做好的台面事,弥补是责任,但单靠技术消弭的只是短期问题,用户信任的裂痕会悄悄滋生。
要知道,这已经不是小米SU7第一次为了“软件策略”召回了。今年年初那波“智能泊车辅助”召回,还能解释为“新手上路”,这回都快到8个月了,又发现了高速功能毛病。而且,这回的召回数量比上次直接多了3.8倍。什么意思?意思是产品交付节奏变快了,但软件进展和风险把控的问题也连着暴露出来了。你车卖出去一大批,却发现集体有Bug,只能一波全盘修正,这对于品牌声誉来讲,谁敢小觑?
再冷静想想,为什么智能汽车、尤其是国产新势力品牌,辅助驾驶总出错?说穿了,AI算法这么玩命内卷,场景不断叠加,路上状况又千变万化,靠几个大数据模型揣摩全中国司机的心思,做得到吗?靠工程师一顿代码就让无数辆车面对极端路况不出意外,真的现实吗?每家都在赛马,谁也没精力为每个小概率极端情况都反复迭代。只能先上线,再慢慢用用户反馈“打补丁”,出了事就练召回的手速。
部门专家们可能会拍胸脯:“OTA就是进步啊!比传统的物理召回效率高多了!”可用户在乎的,其实只有一句话——“你敢让我闭着眼放心交给AI吗?”而这个答案,现在看起来,距离“放心”二字还有很远的距离。
再看小米SU7的气势。早几个月,雷军还带头宣传“科技平权”,主打智能座舱、辅助驾驶,最便宜的下探到20万出头,吊打同级无数对手,订单刷刷涨。舆论场上一边倒地叫好,说“小米做车比手机还认真”。可一出这种大面积Bug,难免就有冷嘲热讽出来,说到底,光有“性价比和情怀”,技术底盘再不扎实,说白了就是“别太飘”。
小米不是个例,蔚来、理想、问界,哪家不是类似的路子?你主打智能辅助驾驶,谁家能拍着胸脯说“我零问题”?要是有,也不过是问题还没轮到你罢了。前几天,蔚来ES6的驾驶辅助降级、特斯拉突然刹车、极狐高速辅助耍性子,哪个不是ODT OTA治疗急救包起飞?风头过去,消费者又习惯了,等下一次。
当然,你要说这种召回有多恶劣,厂商该怎么挽回?坦率讲,OTA确实减少了大量对使用体验的干扰,是技术变革带来的便利进步。但别得了便宜卖乖,说到底,每一次软件召回都在提醒我们:智能汽车这行,距离“成熟产品”还有不小的距离。这和当初手机刚流行时,隔三差五要推送系统更新、修安全漏洞一样,只不过“命门”有时候关系到你的生命,而不是几张表情包丢了就罢了。
这种背景下,其实最大的考验是什么?不是召回本身的数量,而是“你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敬畏与责任心”,产品上线前有没有料到可能出这种极端场景,是不是“上市优先”而不要“安全第一”?品牌能不能经得起折腾,用户是不是还继续信你?雷军这次出来当面道歉、透明公示,当然好,但更重要的是:你下一次还能不能为用户“兜底”?如果每次都要用户当“小白鼠”,谁还敢无脑信任你?
咱也不是唱衰智能汽车行业,毕竟谁都知道,每一次大规模召回或者系统升级,背后其实都意味整个产业正面临挑战和自我修正。这不是哪家独有的问题,更多是所有人都得头痛的“成长的烦恼”。但可别总以技术噱头掩盖风险与责任,“技术红利”里不应该藏着侥幸心思。
再换个角度,想想传统汽油车的年代,动不动召回10万辆,不管是油箱问题、电线老化还是刹车失灵,都是天大的负面新闻。智能车时代,Bug却成了系统成长的一部分,好像换个说法就不疼了,但本质上,“召回”两个字没变味——还是不合格,还在修,只是手段多了点。
最后还得回到那个老问题:智能真能颠覆安全的底线吗?软件层面再先进,还是要记住:命是用来珍惜的,不是用来内测的。产业这条路其实很简单——早一点老实一点,对得起用户手里的那份信任,不管OTA升级还是物理修复,把安全放在最前。召回不可怕,透明更是好事。怕就怕,一边拥抱技术,一边麻痹大意,最终让所有创新变成“大头娃娃”,用补丁做伪装,等哪一天彻底掉链子。
这次小米召回,也许只是行业里一个最新案例,但相信没人乐意当恒久的小白鼠。大家对“智能”的包容有极限,对“安全”的要求没底线。修Bug容易,修心难,修出真正让人闭眼信赖的汽车,才算配得上这个时代的大旗。
别觉得事小,每一次召回,都是智能车行业的一次集体自省。毕竟哪天,坐在车里的可能就是你和你的家人。咱可真输不起。

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