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们这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个让无数车主朋友们头疼又揪心的话题。
汽车作为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,有时候也会闹点小脾气,可它一“生病”,咱们的心情和钱包就得跟着受罪。
尤其是在维修店里,听着师傅们嘴里冒出的一连串专业术语,很多朋友当场就蒙了,生怕自己的爱车真有什么大问题,结果往往是花了不少冤枉钱。
今天,咱们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,用大白话把这事儿掰开了、揉碎了说清楚,看看汽车上哪些所谓的“大毛病”,其实根本没那么可怕。
咱们先说说最常见,也最容易让人恐慌的一个问题:机油消耗。
尤其是一到夏天,天气一热,或者开了一段长途高速,很多车主会发现,机油尺的刻度好像下降得比平时快一些。
这时候要是去保养,维修师傅一看,很可能会皱着眉头跟你说:“你这车烧机油了,问题不小,得赶紧处理,不然积碳会越来越严重,伤到发动机内部,到时候就不是几千块能解决的了。”紧接着,一个听起来很高科技的“免拆治理”套餐就摆在了你面前,报价五千甚至更多。
很多车主一听“伤发动机”,心里就慌了,想着为了车好,这钱还是花了吧。
可这笔钱,说实话,大概率是打了水漂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首先,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标准问题。
车子运行,机油有一定消耗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。
根据我们国家的相关标准,机油的消耗量在每一千公里不超过0.3升,都属于正常的范围。
很多朋友的车,可能五千公里保养一次,机油少了一小格,换算下来,消耗量远在这个标准之下。
这根本就不是“烧机油”的病理问题,而是发动机工作的正常生理消耗。
其次,特别是现在主流的涡轮增压发动机,比如大家熟知的大众EA888系列或者本田用在冠道、UR-V上的L15B发动机,它们在工作时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一部分机油会变成油蒸汽,通过一个叫做“曲轴箱强制通风”的系统被吸入到发动机的燃烧室里参与燃烧。
这是发动机设计的一部分,是为了平衡内部压力,并不是故障。
夏天温度高,或者你经常在城市里堵车走走停停,这种正常的消耗现象会更明显一些。
所以,别一看到机油少了就自己吓自己,更不要被维修店利用了这份恐慌。
至于那个五千块的“免拆治理”,无非就是用一些化学清洗剂给你的发动机内部油路做个“大扫除”,短时间内可能有点效果,但根本原因没解决,过不了多久还是老样子,纯粹是治标不治本的心理安慰剂。
真正想缓解这个问题,其实有更经济实惠的办法。
比如,如果你的车年头比较长,公里数比较多,可以试试把常用的5W-30标号机油,换成黏度稍高一点的5W-40机油。
黏度高了,油膜在高温下会更稳定,不容易被消耗掉。
另外,改变一下驾驶习惯,少一些急加速和地板油,在市区多用经济模式平稳驾驶,也能有效控制机油的消耗。
养成一个好习惯,每隔两三千公里,自己找个平地,熄火后等几分钟,拔出机油尺看一看,做到心中有数,这比什么都强。
说完了发动机,咱们再来聊聊变速箱。
这也是个让很多车主头疼的大件。
不少朋友都遇到过这种情况,感觉车子在低速换挡的时候,尤其是二挡升三挡时,会轻微地抖动一下,或者挂倒挡的时候车身会“咯噔”一下。
去到修理厂,师傅可能会把问题说得很严重:“你这变速箱可能有问题了,内部的阀体或者离合器片磨损了,得拆开检查,不然万一哪天把你撂在路上就麻烦了。”一听到“拆变速箱”这四个字,很多人的心都凉了半截,这可是个大工程,费用没个万八千下不来。
但实际上,很多时候这种轻微的抖动顿挫,也并非故障。
特别是像大众的双离合变速箱(DSG)和丰田广泛使用的那款8AT变速箱,它们本身的设计特性就决定了在某些工况下不可能做到绝对平顺。
比如双离合变速箱,它的工作原理有点像一个被电脑控制的、反应极快的手动挡,在低速走走停停时,离合器的不断结合与分离,本身就容易产生一些轻微的顿挫感。
而丰田的8AT为了追求燃油经济性,它的锁止离合器会结合得比较早,这也会在特定速度和挡位下带来一些闯动感。
这些都是厂家在设计时为了平衡性能和油耗做出的取舍,只要不是非常剧烈、伴随异响的冲击,都属于正常现象,是这台变速箱的“性格”使然。
当你觉得变速箱不顺畅时,先别急着怀疑它本身,可以先从一些便宜的小地方查起。
比如,空气滤清器是不是太脏了?
进气不畅会导致发动机动力输出不稳,自然会影响换挡平顺性。
还有火花塞,用了几万公里是不是性能下降了?
点火不好,发动机一样会抖,传递到变速箱上就是顿挫。
检查或者更换这些东西,花费不过几十到几百元,很多时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,根本用不着去动那个精密又昂贵的变速箱。
最后,我们再谈谈一个能造成极大视觉冲击和心理压力的问题——漏油。
当你在停车位上发现自己车底有一滩油渍时,那种感觉确实不好受。
漏油,听起来就像是车子“大出血”了,非常危险。
维修店也常常会抓住这一点,夸大其词,说机油漏光了发动机会报废,变速箱油漏了会烧毁,必须马上进行大修,更换各种密封件,工程量巨大。
但在这里,我们必须分清两个概念:“渗油”和“漏油”。
“渗油”更像是皮肤微微出汗,通常发生在一些部件的接合处,比如发动机气门室盖的垫片、油底壳的密封圈等位置。
随着车辆使用年限的增长,这些橡胶或塑料材质的密封件会自然老化变硬,密封效果下降,导致非常微量的油液慢慢地渗透出来,和灰尘混在一起,在部件表面形成一层油泥。
它通常不会滴落到地上,消耗量也微乎其微,对车辆的正常运行几乎没有影响。
而“漏油”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出血”,你能清楚地看到有油液一滴一滴地往下掉,能在地面上形成明显的油渍。
这种情况才需要立即处理。
对于绝大多数跑了几年、十来万公里的家用车来说,遇到的基本都是“渗油”现象。
这就像人上了年纪会长皱纹一样,是正常的岁月痕迹。
处理起来也远没有那么复杂和昂贵,比如最常见的的气门室盖垫渗油,更换一个新垫片,连工时带材料,根据车型不同,也就几百块钱的事,根本不需要所谓的“抬发动机”这种大手术。
所以,发现油渍先别慌,自己观察一下,如果只是部件表面潮湿有油泥,而不是在往下滴油,那就完全可以放宽心,等到下次保养的时候再顺便处理一下,甚至再多开一阵子也无妨。
总而言之,我们作为车主,虽然不要求自己成为修车专家,但学一点基础的汽车知识,懂得分辨哪些是车辆的正常现象,哪些才是真正的故障,真的能为我们省下大笔的冤枉钱和不必要的焦虑。
多看看自己车辆的说明书,多逛逛车主论坛,了解一下自己车型的常见“脾气”,在去维修店之前做到心中有底,这样才能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,让我们的爱车健康地陪伴我们更久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