停车场的夜晚总是带着点悬疑气息。
一排新能源车的尾灯还在发光,稀稀拉拉的几辆燃油车孤零零地站着,仿佛老江湖要被新玩家赶出局。
广汽集团的工牌灯还亮着,几位保安像往常一样在门口抽烟,嘴里讨论着厂里明年的“转型”。
他们并不知道,三季报已经出来了,一场巨亏正悄悄渗进工厂每一道缝隙。
如果你是广汽的老股民,今夜翻到财报,估计手里的啤酒都要放下。
亏损近48亿,这不是一串数字,而是一座工厂,一批研发项目,一场年会的气氛。
要说中国车市能掀起血流成河的淘汰赛,我信了——但我更好奇,如果我是广汽的老员工,明早进门会不会多看一眼车间的灯,怀疑它是不是比昨晚暗了一点?
表面上,广汽集团、北汽蓝谷、江淮汽车三个大厂,齐刷刷跌进了“亏损王”排行榜。
合计亏损超过90亿,A股里一众股民的心情就像被电车反复碾压。
广汽昔日靠“两田”合资品牌(丰田、本田)躺赢,账面上的利润奶牛如今成了拖油瓶。
新能源的冲击,让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被蚕食,价格促销战让利润空间像被老鼠啃过的面包——洞多,还难看。
不用讲什么情怀,数据不会撒谎。
广汽净利润-4,726,735,696.24元。
这数字之大,几乎能把主流电动车厂全收一遍。
广汽不是一夜之间“变穷”,而是在旧有燃油车红利渐失、新能源业务前期烧钱的夹缝里,被动地挨了重拳。
你能怪它吗?
不能。
谁都知道,转型期就像生孩子,阵痛是常态,阵亡是概率。
北汽蓝谷的故事比较单纯。
营收飙升到153亿,同比增幅接近57%,但净亏损达到34亿,每股收益-0.61元。
增收不增利,是资本市场最怕的“假象”。
要说北汽蓝谷的选择,几乎把全部筹码压在新能源和高端车型极狐上,结果就是网约车采购养出了销量,C端用户却不买账。
当B端二手车涌入市场,品牌溢价迅速缩水,一辆车卖出去,回头还得补贴后续残值,这买卖做得比拼多多还心酸。
极狐T1新小车上市,首月订单3.5万辆,号称要和五菱宏光MINI硬碰硬。
低价策略的结果显而易见:销量数字好看,利润表却像被水冲过的粉笔字——一擦就没。
小车市场竞争白热化,极狐T1虽有开局红利,长期看核心竞争力堪忧。
北汽蓝谷三季度毛利率终于正了1.8%,这好比多年啃老的孩子终于自己赚了顿饭钱,虽不多,但证明“卖一辆亏一辆”的时代有望过去。
江淮汽车的情况更像个悬疑片。
营收不小,亏损依旧。
联手华为鸿蒙智行把尊界S800做到70万以上豪华轿车销量冠军,一度力压保时捷、奔驰。
但利润呢?
没见太大动静。
和蔚来的合作代工,带来点“寄生”收入,能不能长久?
说实话,这种模式像两家合租,房租能否持续交得起,谁也不敢保证。
这里的“不确定性”,比长江水温还难测。
看完这些数据,理性的人不会哭喊“完了完了”,也不会拍桌子说“买买买”。
大厂转型亏损,既有战略性的主动求变,也有结构性的市场溃败。
亏损本身不是原罪,不会有财务警察冲进厂区喊停。
关键在于,这些钱花得有无价值。
广汽、北汽蓝谷、江淮汽车手里到底在下什么棋?
是赌明天的盈利,还是在烧今天的底裤?
咱们理一理:传统合资品牌利润衰退,是行业大势。
新能源赛道研发、建厂、营销、渠道每一步都要“撒钱”铺路。
价格战、补贴战、技术革命,主机厂像一群练功的武林高手,打通任督二脉之前,得先吐几口血。
黑色幽默部分来了。
你以为亏损很可怕?
其实更可怕的是没投入,还想“坐收渔利”。
中国车企这些年的好日子,很多靠“合资红利”和政策护航,突然要自己“下田种地”,才发现锄头不顺手,地里都是石头。
最怕的不是巨亏,而是“亏得没奔头”,烧了钱还不见明天的曙光。
说到底,转型成功才叫“战略性亏损”,转型失败就是“结构性灾难”。
银行家不会关心你赔了多少,只关心你明年还能不能还得起贷款。
我经常自嘲行业里的人都是“数据奴隶”,看财报跟看天气预报一样,天天祈祷晴天。
可财报里的晴天,往往要用过去的雷雨来换。
广汽、北汽蓝谷、江淮汽车家底厚,能挨几轮亏损。
可那些家底薄的小厂,等不到“明天更好”,可能今晚就关灯走人。
你没发现吗?
市场上看似每家都在“烧钱换明天”,但有的人烧得有章法,有的人烧得像老农烧荒,不知道种子在哪里。
广汽转型新能源,赌的是中国电动车未来能不能成为新利润发动机;北汽蓝谷拼极狐,赌的是品牌能不能从B端跑到C端;江淮则像一个试验田,什么模式都种种,看看哪颗苗能活下来。
理性分析,转型亏损是阵痛,能否变成“新生”,关键还看技术突破和品牌升级。
比如广汽如果能在新能源赛道实现盈利,亏损就变成了投资。
如果不能,亏损就是无底洞。
北汽蓝谷的毛利转正,说明“止血”有希望,但长期盈利还需要品牌认知和产品力提升。
江淮的多线试水,虽有可能踩到金矿,也有可能竹篮打水,赌的就是灵活应变和合作深度。
别忘了,在这个市场,每一次“血洗”都不问情怀,只认现金流和技术壁垒。
统计表上,亏损只是数字。
对企业来说,是活下去的筹码,对员工来说,是明年年终奖能不能发出的答案。
故事说到这,结局暂时没有答案。
我们都知道,烧钱的周期有多长,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。
技术进步会不会带来新利润?
新能源赛道会不会“剩者为王”?
大厂们的家底够不够撑到转型那一天?
这些问题,财报只能提供谜底的一角。
所以,今天广汽、北汽蓝谷、江淮们的亏损,是阵痛还是伤亡?
是战略性下注,还是无底洞?
你觉得,在中国车市的淘汰赛里,“血流成河”之后,谁会站到最后一排尾灯下,等着下一个夜班的铃声响起?
你怎么看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