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我在工厂门口,看到一台新开出来的纯电,是辉耀的那款,小哥正拉着行李箱,一边给朋友吐槽:这车真能跑,刚刚试过,油门一踩,跟坐火箭似的。我都想象不到一辆车能快到这种程度。要不是自己天天在行业里走动,可能也会觉得,电动车就是个慢跑的玩意。
不过说实话,那一瞬间我开始有点担心:这车电池能扛得住吗?刚才翻了下笔记,估摸着辉耀那款磷酸铁锂电池,循环次数大概在3000次左右(这段先按下不表),如果按满电续航500公里计算,电池基本用10到15年,无压力。买个车放十几年,充满放电,那能产生多少电能?我猜大概70千瓦时一辆车的储能容量,换句话说,你如果积累到一千辆这样的车的能量,总储能值能达到70000千瓦时——这不是个小数字。
我刚才翻了下相册,突然看到去年在某个展会上拍的那张车子和路边工人聊天的照片,说话的那位老修理工,带点笑意:这车要像咱厂里的那套焊接机器人一样,能持久耐用,才能多赚点钱。他说完,我心想,修车师傅都开始期待卖电这事了。那问:谁会想到汽车会变成能源银行呢?以往只想着油水、抓紧卖车,现在倒是车变成了取款机。
我察觉到,去年还有朋友在朋友圈问:V2G(即车辆与电网的双向互动)到底是个噱头还是真本事?我自己感受,技术再成熟,也要看实际场景的需求。现在很多模拟的数据:到2030年,国内预计会有超过1亿辆电动汽车,电池总储能超过5000GWh(这个数字很夸张,但用来比喻一下,等于全国每天用电的两倍还多),这意味着每个家庭、电厂的能源储备库都被装进去的一部分了。
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,好像还忽略了:V2G到底的商业模式合理在哪?我的猜测是不止靠卖电,还能靠参与需求响应赚点补贴。就像我这个没有踏实想过的事情:车主把车插在家用V2G桩上,不用开开关,都可以让电网帮你调节负载,就像我们用手机调节亮度一样简单,但电池的耐用度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?这是我存疑的点。人们在担心电池寿命被削减,但欧阳明高说,实际上这一过程还能促进电池寿命,因为它减少了析锂的风险。比起旧的观点,看来这技术还真有点反套路。
我记得一个销售跟我说:现在客户问的最多的,不是续航,而是充电便利性。像辉耀这种,他们在换电站的布局都提前设计了,换一次电不到五分钟,比充电还快。反观其他车企的慢充,多数还是在刷屏的10-15分钟。这就让我琢磨,未来电网调度会不会也变得像快递一样快递到家——不让你等。
这就带来一个问题:未来车子会不会成电力搬运工到每个家庭?会不会变成需要挣面子的资本?我猜未必。坐在等车上我还能想到一个假设:能不能像公交电子卡一样,把会充电/放电的车搁在特定场所,按次计费?比如像地铁那样,非出行时间段,车可以变成充电站。这样一来,车主能卖点电或者租点电,是不是能变成一种新职业?
而且还不算,若电池的循环次数能通过V2G提升,延长寿命,车载储能就像我们家里的大冰箱——越用越值钱。实际上,我做个大胆假设:到那时,电动汽车如同家用电池一样,既是交通工具,也是流动储能设备。觉得这合理吗?我估算到2050年,假设全国的电动汽车总数达3.5亿,每辆70千瓦时容量,等于超过240亿千瓦时的存储——是不是比我们日常电力消费还多?
操这个心的我也觉得,现实落地还得考虑基础设施、技术标准(这块还得弄清楚怎么统一)和政策激励。特别是要让普通人接受这种卖电概念,可能比买车本身还难。
说到这我突然想到,很多车主其实都怕铅电池老化、耐用不行。欧洲和北美好多电动汽车都在跑了十几年,车况还不错。遇上这种情况,V2G合作后是不是还能变相帮忙监控电池状态,像少说一句:你这块电池不要过度使用。这样是不是还能提升安全?
我看着车窗外那辆辉耀,心里忽然想:你未来不单是个交通工具,还是得给我找点新玩法。手头还真没办法一一破解这些难题,但那辆车旁边一只鸽子飞过,仿佛在说:未来的能源,谁知道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。
你说,这种未来会不会像个玩具,随时给我们带来惊喜?或者只是个美好但遥远的梦想?我也不敢保证,但我知道,汽车不再只是车了,它可能变成了能源宝——你问我,是不是挺酷的?我只能说:有一天,车子给我充电的时候,我大概也能赚点零花钱吧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