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最新《2023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》中,宝马的投诉率最低,这倒让我有点意外。毕竟,大家都知道,豪华车品牌都喜欢讲科技感智能化,尤其是奥迪、奔驰这些。数据一出来,微博上一下子炸锅,大V们开始嘚瑟,说豪华品牌怎么没底气。但反过来看,宝马稳得一批,这点,确实能从我这行业经验里找到点原因。
先别急着跑题,我告诉你,我最近还专门琢磨了一下J-D Power的详细数据。奥迪的问题特别明显:中控宕机、导航乱掉、蓝牙掉线,总共占了差不多30%的故障。这个比例,我觉得还挺惊人的,因为你这类故障,基本对应着车机和软件。而底盘、发动机啥的,反而占比很少。现代车,尤其是智能座舱,不就像手机嘛。出问题也像手机一样,可能一夜之间变砖。
你问我为什么会这样?我试着分析下。奥迪这几年把新功能先推,bug后补的策略推得挺猛,他们在硬件平台刚换代后,直接把软硬件一锅端。问题就是,硬件平台的升级本身不容易马上稳,软硬结合,得经过充分测试。有时候厂家想着赶时间——毕竟市场瞬息万变,不能落后——测试周期就被压缩了。前期的车,实际上还没成熟,就成了公共测试员。你说那个心情,真想扔掉了——你如果是个技术控,应该知道,硬件变革,最怕的就是软硬不匹配。
这里,就得扯开一点——我刚才翻了下我相册,找到一张以前拍的奥迪车内标志性的虚拟仪表。还记得那天我刚试验完,跟销售朋友聊天,他说:奔驰,宝马就不一样,整得稳。我当时心里就一乐:稳,不就是最实在的嘛。没办法,我一直觉得,豪华品牌的底牌,不在炫灯光,也不在美颜,而在靠谱,在走得动。设计硬件时,经过千百次打磨,修得稳,这才是王道。
但问题也有另一面——豪华品牌的定位,靠的是用户的认知:花了五十万买车,还得一直手动修修补补?这其实挺矛盾的。买一车,用一段时间,出现大问题,心理落差挺大。可能这也是为什么,越是靠炫酷广告打广告,反而越容易在故障面前现原形。你说,这是不是故意把科技感搞得虚一点?我估计,没有那么多细想过,但我猜,厂商一定在平衡智能与稳定这条线上打了不少算盘。
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另一个点:供应链的稳固性,决定了软件和硬件的同步推动。你知道吗?智能座舱的硬件,比如屏幕、芯片,跟软件的适配,是个大难题。比方说,这次奥迪中控宕机的问题,很多人都说,可能是芯片虚拟化层出了问题。硬件要跟上软件的快速迭代,得花工夫。可很多时候,供应链的供应商并不都在同步——就像做饭一样,食材不新鲜,菜品怎么能好?
再讲个细节:我刚才翻了下我朋友的车,居然发现,他说:我这A4L,去年买的,到现在都没啥大问题。他还说:车机蓝牙稳定,导航也准。我说:是不是和你的用车惯有关?别开那科技感太重的车,别总折腾系统。他笑笑:那些花哨的东西,真是画蛇添足。可惜,市场上很多人,其实反而喜欢炫,喜欢那种眼花缭乱。我倒觉得,豪华,不就应该稳扎稳打?你们觉得呢?这些炫功能会不会变成以后负担?
有人会问:未来的豪华品牌会不会走更靠谱的路线?我个人还挺另眼相看的——比如说,特斯拉出问题也不少,但整体用户反馈,车机系统还算快、准、稳。我猜测,也许,别的品牌也会意识到:用户最关心的,不就是能用得住的车,是不是。
(这段先按下不表)我还想再跑个题。前几天,我一朋友说:你别总盯着那些名车,要不也试试那些性价比高的?我当时噎了一下。这也是个怪现象——豪华车厂,曾一度觉得只要花钱,保证好。但你发现,现在性价比反倒变得重要——好用、耐用,才算真底蕴。这事,我没细想过,但猜测,可能也代表市场的一个变动吧。
讲到这里,我就想到:百公里油耗这些指标,很多车人都被忽略,实际上也挺关键。比如说,某品牌的SUV,官方宣称油耗5.8L,我开到一半,看着油表,心里觉得不一定准。粗算,能不能保证一箱油拉个300公里?还得看实际环境,堵车、空调、载重都影响。就像,汽车的保值率——我心里有个模糊估算,豪华品牌年份后,能剩个68%、70%吧?但这也是纸面数据,实际用下来,谁知道呢?
豪华车的硬核价值在哪里?我一直认为,是用户的心安。如果驾驶体验不稳,灯一闪、系统一出错,心情会变差。其实这也是我最担心的:如果特定品牌的智能成为门槛,那还真就变成了炫而不稳的死路一条。你们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担忧?或者,下一步,豪华品牌的核心会不会从超级炫酷变成走得住、用得安心?
(话说回来,这游戏还得继续玩。毕竟市场的玩法,永远在变化。)
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,内容由人工完成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生成。AI在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。
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若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与作者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