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吹国货之光了,奇瑞在欧洲干的事,比修仙小说还狠

讲真,看到奇瑞前三季度在欧洲卖了15万台车这个新闻,我第一反应不是“国货之光牛逼”,而是“坏了菜了,这帮人是真把修仙小说里的套路给学明白了”。这不是卖车,这是典型的跨服远征,准备去欧洲老钱的地盘上,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,告诉那帮几百年没挪过窝的“名门正派”,你们的安稳日子,到头了。

欧洲市场是什么?是汽车界的耶路撒冷,是鄙视链的顶端,是所有品牌都想去插旗但大部分都折戟沉沙的最终幻想。在这里,卖车从来不只是卖一个交通工具,它卖的是一种近似于宗教的“品牌玄学”。你跟一个开奔驰S级的德国大爷聊性价比,他会觉得你脑子有问题。你跟他聊零百加速,他可能更关心雪茄盒的木料。这地方的规则,就不是工程师定的,是几代人的习惯和傲慢定的。

所以,中国车企,尤其是奇瑞这种在国内市场已经卷到冒烟的,为什么非要去碰这块铁板?因为国内已经不是红海了,是血海,是黑暗森林。大家不是在做生意,是在玩“我不过了,你们也别想活”的极限一换一。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,那现在新势力就是连桌子上的蜡ucher都没放过。最好的防守是什么?不是做金钟罩铁布衫,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。妈的,太卷了。

别再吹国货之光了,奇瑞在欧洲干的事,比修仙小说还狠-有驾

在这种背景下,“出海”就不是一个可选项,而是一个必选项。与其在家里跟三百个疯子互砍,不如出去砍别人。奇瑞这套打法,就特别有意思,它不是愣头青一样直接冲进德国市场跟BBA硬刚,那是送死。它的策略非常“道诡异仙”,先从西班牙、意大利这种市场切入。

这叫什么?这叫边缘渗透。这些地方对新品牌的接受度高,而且对价格敏感,就像修仙小说里,主角不去挑战最强的宗门,而是先去收编一些二流门派,积攒实力和口碑。奇瑞在巴塞罗那搞的那个工厂,还是收购的日产关停的旧厂。这操作就更骚了,简直是夺舍重生,借尸还魂。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了,说好的技术封锁呢?你们怎么自己玩起玄学来了?

别再吹国货之光了,奇瑞在欧洲干的事,比修仙小说还狠-有驾

然后,你看它那个捷途G700,新车发布会不去车展,跑迪拜哈利法塔去了。这是干嘛?精准打击。它非常清楚,想撬动欧洲老钱的钱包,靠参数是没用的,得靠另一种“信仰”。而中东富豪们对“豪华”的理解,就是最直接、最朴素的信仰模板。只要让他们觉得这玩意儿够闪、够大、够“典中典”,那这事儿就成了一半。这是一种另类的品牌背书,潜台词是:“你看,全世界最有钱的那帮人都认可了,你个欧洲中产还在犹豫什么?”

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车的中年人,越来越觉得,车的很多属性,跟技术关系不大。比如自动驾驶,你技术再牛逼,能算得过一个突然从路边窜出来的老头乐吗?只要大爷躺得快,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。技术的上限,永远是现实的下限。同样,品牌的上限,也从来不是技术,而是一种非理性的认同感。

别再吹国货之光了,奇瑞在欧洲干的事,比修仙小说还狠-有驾

说实话,有时候我觉得研究车企比研究我闺女的数学题还简单,起码车企的目标是赚钱,而数学题的目标是折磨我。

奇瑞现在做的,就是用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战略,去解构欧洲市场的这种“品牌信仰”。它在用一套全新的逻辑告诉你:嘿,朋友,别装了,摊牌了,我知道你买奔驰不是为了它的发动机,你就是为了那个标。现在我给你一个看起来也很有面子,但价格只要一半的东西,你要不要试试?它在用东方实用主义的“降维打击”,去敲打西方的百年老店。

别再吹国货之光了,奇瑞在欧洲干的事,比修仙小说还狠-有驾

这套打法不是灵光一闪,而是一套体系化的能力,更像一块压缩毛巾,看着不大,扔到水里就迅速膨胀。从最早的QQ、风云出口到中东、东南亚,那是“走出去”,解决的是“有没有”的问题,靠的是极致性价比。然后在巴西这些地方建厂,那是“走进去”,解决的是“站不站得稳”的问题,靠的是本地化。现在,冲向欧洲,那是“走上去”,要解决的是“牛不牛逼”的问题,靠的是品牌重塑。

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,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魔幻,但你仔细想想,是不是还挺带感的?

所以奇瑞这次在香港IPO,募资的20%要砸在海外,就一点都不奇怪了。这就是军费,是远征的粮草。在国内打巷战,打得鼻青脸肿,最后可能还是给别人做了嫁衣。但把这些钱扔到海外,去砸出一个高端品牌的形象,哪怕最后只成功了一半,这个品牌光环也能反哺国内市场。这账算得非常明白,要么成仙,要么成盒。

所以,不要简单地把奇瑞在欧洲卖了15万台车看成一个销售数字。你要把它看成一个信号,一个“掀桌子”的信号。它标志着中国车企的出海,已经从单纯的“卖货”,进化到了“诛心”的阶段。它不再满足于抢你的市场份额,它要开始动摇你的品牌根基,解构你的“品牌玄学”。

最终,决定中国汽车能不能真正成为世界品牌的,不是我们的电池有多牛,智能化有多花里胡哨。而是我们到底能不能让一个开了一辈子大众高尔夫的德国老大爷,在换车的时候,心里会冒出这样一个念头:“要不,去看看那台中国车?”

只要这个念头出现了,哪怕只有一次。

那这事儿,就成了。

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