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这段行业动向,我心里暗想:现在的市场,谁都在追电气化,可细细想想,除了宣传和卖点外,真正的用户日常用车体验能带来多大变化?估算一下一次200千瓦的快充,80%充电时间说 8 分钟(体感估算,样本少),实际应用可能得看车站基础设施的发展,不然就像之前充电桩虽多,但快充级别和电池管理能否支撑得住,是另一回事。
我去试驾新款Q5L时,最初第一印象还是从外观开始。那天路上遇到老朋友一提:哎,又变丑了吧?比现款还难看。我其实也有点认可,感觉它变得更硬朗,线条更犀利,确实难看点(这段先按下不表),但其实我在想:这是设计的激进还是追随?看似像奔驰GLC,甚至有点像国产那个新款,难不成模仿变成了套路?不过我更关心动力系统。
全新Q5L用的是海外一样的150千瓦2.0T,估算下来大概是心算得出,百公里油耗成本在7元左右(综合体感),这个价还能接受。它的变速箱和quattro有什么变化?我还没搞清楚,但从研发生态看,制造商对底盘和变速箱升级,大概就像你买了辆新手机,硬件变强了,但真正用起来还得看优化是不是到位。
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,内饰设计,虽然没国内实拍,但海外版配置的三块屏幕,个人觉得,整车的科技氛围不错,但副驾驶那块屏其实实用性太低,觉得有些画蛇添足。(这段先按下不表)我还在琢磨,反正国产版屏合成大了一点,整体清爽很多,倒也不是坏事。
潜意识里的猜测:国产似乎更偏向整合,一体化屏幕或许是未来趋势?但我也在想,价格调低会不会导致配置缩水,比如那个游艇档把没了,换个纯圆方向盘,这样安全感是不是更强?一开始我还觉得花大价钱买豪华,其实用起来不如想象中顺手。
我身边有人说:奥迪越改越完犊子。其实每次车厂推新,总会有人觉得变丑、变差,可我观察下来,可能只是我们惯了某种美学。但消费者愿意买谁的理由,不仅仅是外观。空间提升,动力保持,配置变得更智能——这些才是真硬拼。
而供应链这块,无非是像组装拼拼图,每个零件都讲究成本与技术的平衡。新平台稳了,造得快,调试也快,就像我时常想:如果我也能把家里的零碎拼凑得像样,何必非去工厂看车呢?(这段先不说)
会不会有一天,豪华车变得全都是平板+芯片,真正手感和豪华感,会怎么提升?或许用一块想象中的复古旋钮会更有质感?但现实是,国产车的屏幕越做越大,未来会不会变成全触控,没有实体按钮,其实挺让人担心的。
硬件再怎么升级,用户的顺手和安全感才是真本事。看我那个邻居,老车里还用经典档把:简单,顺手。反观我试驾时那滑溜的圆形方向盘,总觉得要试试新的设计冒险,但是不是太靠科技感而忽略了操作的直觉?嗯,这也是在研发里的人因工程。
时间有限,想到这里,我又回头看看车窗外的街景。这辆新Q5L悬念不少,未来会不会真成为豪华中大型SUV的标准?我都开始担心自己早就用惯了老款的视角,渐渐失去新鲜感了。
有没有考虑过:每次车改,最怕的还是惯被打破。就像我刚说的游艇档和圆形方向盘,其实很多改动看似改颜值,实际用着,还是考验日常的一点点惯。你说,这样的小细节,带不带入生活呢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