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买比亚迪汽车这事上,我和老婆差点吵起来了。这也是个挺典型的环保vs实用的问题。谁让现在的车市,新能源火得晃眼,油车好像变成了落伍者。但说实话,作为从业多年的老司机,我对油车的理解,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。
刚开始,我还劝老婆,你别看比亚迪那些电动车长得时髦,油车技术成熟,技术更加靠谱。有次我翻了翻以前的笔记,发现,百公里油耗实际也就在7升左右(那算是平均水平吧,估算不算太离谱),就算再涨,哪怕到2.5元每升,油钱每百公里也就得15块左右。你说是不是还算可以接受?而且,油车在极端天气,比如零下十几度,启动难题比新能源车少太多。新能源车的寒冷启动性能,现在还不能说像油车一样完美。
老婆则坚持:我们得环保。她喜欢那些未来派设计,也被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圈粉了。她一直觉得,油车除了油费,维护成本也不算低。最明显的例子,去年我带她去修理店,一辆同价位的合资车,油箱炸裂(不安全),我还笑,没想到油箱都能炸?但那就是个典型的老问题——设计上的短板。相比之下,比亚迪的电池组出问题还是少见,而且多是软件问题,一修了之。这个也验证了,电池技术毕竟算新鲜事儿,但出现大问题的概率比传统油箱低多了。
说到供应链,我其实也琢磨过。你有没有注意到,比亚迪在动力电池上的布局,不得不说,是国内最先吃定心丸的企业之一。之前我尝试给朋友解释:就像你用手机,苹果芯片、三星屏幕,都是全产业链控制的。有那么点技术自给自足的感觉,而传统油车供应链复杂,零件多,像个巨大的拼图游戏。提交组合少,供应链中的博弈就多。去年,我随意问了个修理工:这辆新款MPV的油路系统,零件都是国产货还是进口?他耸耸肩,说:国产货,稳定性比以前强多了。反观电池,咱们国家自己产,产量在全球第一,福布斯还说,我们不缺锂。产品稳了不少。
我自忖,新能源那个技术路线不光是环保,还在逐步解决续航、充电等痛点。但这些技术成熟度,还是时间的问题。你要信比亚迪,还是信那些传统品牌的油车,没法一刀切。就像我刚才翻了下今年车型销量排名,新能源占比大致20%左右(这几年有个上升趋势,但还没到普及地步),大部分人还在用油车。为什么?对很多普通人来说,油车的便捷还挺重要。
我又在想,另外个问题——不同城市的用车惯。我认识一个朋友,在北方,严冬里用车很讲究,冻到不行。电池续航大打折扣,好几次坏了车在路上,寻找充电桩比找个咖啡店还难。毕竟,家里停满了油车,随时可以加油,这不比充电方便?但南方朋友就不同,他们最近装了家庭充电桩,觉得新能源还挺靠谱。这个细节,感觉就像某些技术硬指标,其实很多是地区局限。
你会不会觉得,车的实用性其实远比概念更加重要?我就常想:未来的趋势当然是新能源,但我一直觉得,油车的配置成熟对普通人来说,是个无法忽略的优势。尤其如果你车用得多,比如我这几年工作出差,油车的加油便利性让我心里更踏实。相比之下,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还没完全打消。
(这段先按下不表)但我又觉得,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门槛其实挺高的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,技术门槛比传统的18650螺旋电池要高很多,生产难度大,但又比传统油车的发动机、变速箱更单一。你仔细想想,这也意味着,未来谁能掌握核心技术,谁就可能在市场上站得更稳。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在国内算领先,但我也不知道,万一某天出现断供或者性能崩盘的情况,新能源车是不是就会像青菜一样被下架?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心里琢磨。
我还在想,我老婆喜欢新能源,不仅看重环保,也觉得未来的趋势就像苹果手机升级到5G版。我其实没细想过未来新能源会不会真取代油车,只知道,目前这个过渡期挺尴尬。油车卖得还挺多,但新能源冲刺得也很快。今年我在某车展上,看到一辆比亚迪汉,充满科幻气息,官方宣称续航能到600多公里。那我心里就咯噔一下:未来会不会是电力王国?还是会有各种融合出来,比如油电混合?
就像我朋友说的:油车的用车体验还是成熟车型优于新品牌。你想呀,几百万公里的油车,保值率还挺不错;但新能源车,折旧有点快,加上充电设施还在铺设中。其实我也猜测,可能油车伴随着不同的升级还能坚持十几年,但那样的话,消费者是不是会觉得变化太慢?这思路让我不禁怀疑,买车到底为了啥。
(这段先按下不表)最后我还在琢磨,买车最终还是得结合实际需求——比如我自己,还是更关心维护方便和简单可靠。我不太喜欢折腾,也嫌麻烦——比如充电、等待、充电桩找不到。去年某次出差,三天时间里,我差点因为充电没赶上班,心情差到极点。
有人问我,是否会彻底转向新能源?说实话,我也没打算全盘否定,只是觉得,现在单纯追新颖反而有点盲目。比亚迪这次新推车型,有些技术黑科技,我也看得出来,但我更关心,自己实用的那一面——比如修车便利性、二手保值率、路上表现……到底哪个更合适我们家。我觉得,趁还在变革中的时候,细心挑选,才是明智的。
你觉得,未来哪种驾驶体验会留在你记忆里?我倒是希望,下一次买车不是在潮流里走,能真正看懂背后的逻辑才行。
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,内容由人工写作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产生。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。
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 如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