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电动车,不过是烧了别处的煤罢了。
这句话,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了。过去好几年,每次饭桌上聊起车,总有那么一两位懂王会慢悠悠地抛出这个观点,然后一副看穿了一切的样子,让你哑口无言。你还真不好反驳,因为过去我们发电,确实很大一部分得靠煤炭兄弟辛苦地燃烧自己。承认吧,那个时候,开着电动车心里多少有点虚,环保的底气不是那么足。
但现在,时代真的不一样了。
就在不久前,央视不经意间披露了一个数字,彻底把这场争论的桌子给掀了。今年前10个月,绿电的交易量达到了2026亿千瓦时。这是个什么概念?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。
就拿我朋友那台理想L8来说吧,一台不算小的中大型SUV,一年跑个一万五千公里,大概需要3152千瓦时的电。按照这个能耗水平,光是今年预计的全年绿电交易额,就足够让足足7700万辆纯电车跑上一整年。
七千七百万辆。
这个数字出来的时候,我脑子里嗡的一下。要知道,截止到去年年底,我们全国新能源汽车的总保有量才3140万辆。换句话说,我们现在生产出来的绿色电力,别说喂饱现有所有的电动车了,就算数量再翻一倍,都绰绰有余。那些清洁的风、灿烂的太阳能,在中西部广袤的土地上转化成的每一度电,都成了反击那些煤电论最有力的子弹。
这下,那些总爱抬杠的专家和某些造不好电车的厂家,脸上就有点挂不住了。他们的话术也要跟着升级了,可能会说:这绿电又没说全部都给汽车用啊!这话听着没错,电网里的电确实不分绿籍和煤籍。但这种说法,本质上是在玩一种文字游戏,偷换了核心概念。
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每一度充进车里的电是否都血统纯正,而是整个能源结构的大盘子正在发生根本性的逆转。当绿电的增量远远超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量时,此消彼长之下,新能源车消耗的能源里,绿色的成分必然是压倒性的。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蓄水池,过去大部分是黑水,现在疯狂注入的都是清水,你说从池子里舀出来的一瓢水,是越来越清了,还是越来越黑?答案不言自明。
而且,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。我们西部的戈壁滩上,一排排的光伏板如同蓝色的海洋,延伸到天际线;巨大的风车像守护大地的巨人,悠悠转动。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纪录片里的景象,如今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能源版图。随之而来的,是电价的稳定,甚至是下降。在我所在的兰州,一个算不上前线的城市,五毛多的充电桩遍地都是,用车成本低到让油车车主羡慕。
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,远比那些空洞的环保口号更能打动人心。
说到底,那些始终坚持新能源不环保论调的,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?一部分人可能是真的信息滞后,认知还停留在几年前。而另一部分,恐怕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了。当一个企业在燃油车的时代里赚得盆满钵满,当它在电动化转型中步履蹒跚、拿不出一款能打的产品时,要怎么办?最省力的办法,就是从道德和道义上,去解构这个新生事物,告诉大家:别看它新,其实它不好,甚至更坏。
你看,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?他们不去努力追赶,而是想办法把跑在前面的人拉回同一个泥潭里,然后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打败你。比亚迪这些国产品牌,之所以能迅速崛起,恰恰是因为它们没有历史包袱,一头扎进了新能源的浪潮里,心无旁骛。等到市场份额被它们一口口吃掉,那些还在纠结电从哪来的巨头们,再想回头,恐怕连船票都买不到了。
所以,有些争论,其实早就已经结束了。当一个事物的发展,既符合未来的趋势,又能给普通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时,它的生命力就不是任何流言蜚语可以阻挡的。那7700万辆车的庞大数字,就像一座里程碑,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。
至于那些还在饭桌上跟你辩论煤电问题的朋友,你也不用跟他争得面红耳赤了。不如心平气和地给他算算这笔账,然后问他一句:想不想,试试开电车到底有多爽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