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村的这个大兄弟,真是个传奇中的另类。说实话,他小时候就是个喜欢折腾的主,记得老村长跟我说:你家这娃,怎么整天东搞搞,西装装?我还真没把他当一回事,以为他就爱玩,结果后来发现,他对车,特别感兴趣。那个,别问我为啥会关注这块,我自己也没想明白。也许是小时候看他爸修车修得挺带劲的,他就没停过这个念头。
刚开始好像也就是随便搞搞,哪个兄弟出个抵押车,他就凑个热闹。那年份是个关键,二手车市场的价格浮动挺大,估算下来,一台车卖配件能挣个两三万轻松。关键是他没想到,后来这事越玩越大。不知道是不是一次无意中拆到个宝贝——比如说车里的某个电子控制单元,价格一下子就比普通配件高三四倍。这一发现点燃了他的拆车梦。他开始买抵押车,买来之后,倒不是真的爱修,反正拆,拆完码放起来。
你知道吗?他也有套路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,发现他拆配件的手法还真挺讲究。只拆那些大件,电器那些细碎的,一般都分类装好,不会混杂。因为他知道,过多的小零件会容易辨认来源,稍微送多家维修店,都不用怕被牵出门去。这点比起正常修车店那些啥都有,门都不开的乱七八糟,要规整得多。
然后,他怎么找买家?其实也没啥复杂,就是暗中找熟人。像他问的那几家修理厂,人员都挺懂的,有点帮忙收货的意味。结果不是我夸,他转手一卖,动不动就能净挣三五万。有一次,他把一台奔驰 E 级拆了,电子设备、变速箱、轮毂,卖得那叫像扔炸弹一样快。我跟朋友说了,他吓一跳:你不怕被人查?我笑着说,反正我只知道他那些买卖都在水深火热的边缘,清楚点规则也就扛过去了。
别以为他就一帆风顺。它也遇过危险。那次,他拆皇天不负有心人,买了一台宝马 3 系,结果发现发动机缸体暗伤,折掉一半价格。换句话说,他在拆之前没做检测,亏了点钱。这也是他改了招数——买东西前一定用内窥镜查查内部。以后,打包拆解,脑袋比算盘还快。真要一点线索都没有标记出,就坚决不出手。
这段先按下不表,但你可以想象,他的心思,基本都在拆上。拆完之后,卖配件的钱累积起来,滋味还挺不错。比起平时在菜市场忙活一整天,坐在厂里打工赚的也没他多。你问我怎么知道的?其实我也是旁观者。那天我偶尔经过他家门口,看着一堆拆下来的零件堆在院子里,尤其那个空调压缩机,那极其现代的造型,让我有点惊讶。后来他跟我说,那次卖了1万2,比他预想多了三千。
细细想想,风险也挺大。有次他栽了跟头。拆完一台宝马,结果发现发动机缸体暗伤,没有提前检查出来。结果,那发动机本可以买到2万8,但最后只卖了1万五。少挣差不多一万多块。他自己也说:唉,我没想到你就得用内窥镜,太麻烦。后来他每次拆之前,都会自己带着工具,反复检查,避免再出错。他还是担心被警察盯上。
他告诉我:闭嘴别说出去,万一被车贷公司或者警察盯上,倒霉得很。他是有点忐忑的,但又不甘心放弃。因为那几次风头过后,他的钱也不少了。每次赚完,他都会偷偷把钱存老婆帐号,家里的房子也翻新了,还在镇上买了个小门面。那次我问他:你打算干到什么时候?他笑着摇摇头:钱够用就行,稳定比什么都强。等要是被查了,反正赔钱的也不是我一个。
到后来,他变得更低调。拆车的事几乎告一段落,他用那些挣来的钱,开起了超市。其实也挺好,省得夜里跑长途顾不上家,也不再背负拆解的使命感。有一天,我在隔壁店偶遇他,聊到这个,他摸着光头笑:都说挣的钱容易,但真干起来,风险大得很,得看准那些渠道。你说,这行业,真是人越做越迷糊。
你是不是觉得,他这条路走得挺崖上?其实我也有点猜测——他这么拼,肯定也不是纯粹图钱,可能图的就是那股能干的快感。——但,又有谁真正敢把手放在火上不着火呢?毕竟,这生意看似简单,背后暗藏的坑,也不是说拆个车就能全盘掌控。你觉得呢?卸载下一辆车估计还得考虑一下那些灰色地带,到底值不值得。
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,内容由人工完成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生成。AI在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。
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若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与作者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