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上汽最近的爆发,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你们是不是也觉得这两年买车突然变得眼花缭乱,连车展都不够逛了?以前说新车上市是一年有几个爆款,现在是什么节奏?隔三岔五就有品牌在搞活动,预售、上市、官宣、降价、送补贴,你还没琢磨明白MG4到底和荣威M7有什么不同,边上又出来个尚界H5、奥迪E5、还是华为、上汽、别克一起上的大杂烩。这阵仗,真的就像打仗似的,连珠炮,密不透风。
我们都知道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,尤其今年这档子事儿,车圈简直是刀刀见血,大家都在比拼谁能把消费者的钱包吸干。“红海变成自己的海”,这是上汽的总裁贾健旭今年喊出来的新口号。意思很简单,就是别和我谈什么猥琐发育,直接全国覆盖,把你能想到的动力类型、价位段和智能装备都铺开,谁不服谁倒下。你说牛不牛?
先说销量。上汽今年半年报一出来,直接把同行的期待值拉高了不止一个档次,八连涨,8月份来了个36.3万的销量,同比增长41%,新能源销量又是同比蹿了49.9%,合资品牌也没掉链子——这架势,不得不感慨一句,“人家是真把改革做到了实处”。
很多人看不懂,为什么今年车企这么拼命上新车?其实原因很简单,市场变了。以前靠一两个爆款撑场面,现在得靠产品矩阵,解决的是全场景用车需求。什么叫场景?年轻人上下班,要经济又合规,给你MG4/荣威M7这类智能又实惠的电动车;家里人口多要空间,要续航,要面子,拿荣威DMH、别克至境L7;觉得自己走在智能驾驶前沿的,一定要智己新一代LS6、奥迪E5这些带华为ADS4甚至quattro的科技配置;商务洽谈讲身份,直接上尚界H5,和华为一起搞的,谁也别说不懂。上汽这选择题出得太细了,让消费者都不用思考,一看就明白哪款车适合自己。
产品上是一套组合拳,技术路线更是把稳健和开放绑一起。大家其实挺纠结的,新能源到底应该全力押注还是稳中求进?上汽的做法其实很放得开,油电同进、油电同智,燃油车不嫌弃,把智能化、车联网、辅助驾驶一股脑加进去;电车不仅有纯电,还有增程、插混、半固态电池技术,刀刀到肉,把每一类用户都盘得明明白白。合资品牌的那些之前让人觉得有点守旧的车型——朗逸、帕萨特、途观之类的,也悄悄往“智能化”跑,不搞花里胡哨,也能靠性能和体验圈粉。
你们如果去逛一圈订车榜,尤其是新一代智己LS6、全新MG4、尚界H5,随随便便都是满订单,甚至几万辆起步。“爆款”这个词以往只是营销部门喊口号,现在是真被用户用订单砸出来的。如果要问为什么能这么火?看价格就知道了,尚界H5预售价16.98万、MG4紧凑型纯电才六万多,荣威M7混动版不到十万,智己LS6二十万出头,还有各种补贴和权益。这些车的配置和性能那就不用多说了,开出去比当年路上的大众、别克还拉风。谁说中国车企只能靠低价拼市场?价格打下来了,配置直接怼国际水平,真正实现了“质价比”。
车圈大佬们有句话“降价是最直接的技术创新”,但上汽显然不是只靠低价的。它的打法就是既把技术堆满(华为ADS、超级增程、半固态电池……),又通过价格让你心动,最后还有渠道和服务加持。你说什么叫改革成效?你要是能让用户觉得“我买这个车是薅到了企业羊毛”,那说明这个企业在供给端、技术端、资源端都搞通了。
再来聊聊海外市场。大家都说今年国内车市压力大,出口是扛风险的新战场。上汽其实是最早一批出海的企业。人家搞“Glocal”战略,就是把中国制造和本地化运营结合,销量直线拉升,欧洲、南美、东南亚都铺开了。欧洲今年卖了20万辆,捷克、西班牙的MG销量高到本地媒体都开始研究“为什么中国车好卖”。是不是有点意思?其实上汽遇到的挑战不少,比如欧盟关税、比亚迪的竞争,甚至很多国家还得重新建设产业链,但上汽这一波海外投放,已是成规模了,服务网点、零部件基地、营销中心、物流公司全都有。人家不是只卖车,是直接做“产业链移植”,就跟造船一样,把整套本事搬到国外,在本地扎根。这就是对抗市场波动最有效的办法。如果中国车企只会出口不搞本土化,以后政策收紧就又凉凉。
你们可能还会问,这些上汽高管天天说“饱和式打击”,到底有没有搞头?会不会只是噱头?但如果看王晓秋在发布会上的状态,看智己、尚界、MG每个月的订单数据,哪怕全球咨询公司都开始认真分析“上汽八连涨背后是战略转型”。人家真的不是嘴上说说,从“传统汽车制造商”到“科技型出行服务商”这个转型,把研发、市场、产品、海外摆在一张桌子上,把所有的短板都补齐,才敢跟新势力、比亚迪、外资车企抢市场。
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问题,传统企业如何完成转型?在市场端,价格和产品全面覆盖,让用户无从挑剔;技术端,主动拥抱新技术、智能化、合作开放,解决掉掉队的隐患;渠道端,服务和营销不用等用户来找你,而是主动出线;海外端,不止靠出口量撑场面,而是扎根本土做产业链布局。这就是可持续增长。上汽今年1到8月,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车卖了175万辆,同比增长26.3%,自主品牌占卖出的车已经超过六成。这不光是赚钱问题,更是战略彻底落地的标志。
如果你是消费者,今年你说自己想买车,绝对不会被价格和选择难倒。车型选项、智能装备、动力类型、价格层级,一一都有。上汽甚至还抢了新势力的词儿,搞“体验式服务”,线下空间直接卷起来,科技展厅、智能试驾、积分权益,反而让造车新势力有点压力。
最后,我想问的是:在这个不确定与变化并存的行业周期里,是不是靠大胆改革,强投入、多品类、全渠道才能活下来?上汽的答卷就是一个三个字的路标:“ALL IN”。靠一两款爆款车撑场面已是过去时代,用户要场景匹配,企业要全栈转型,市场要多元融合。谁能最快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,谁就能笑到最后。
市场永远不会等人,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。上汽这波连串组合拳既是顺势而为,也是主动求变,实打实的给其他车企、特别是那些还在观望要不要转型的“老大哥”,做出了一套范本。既要坚守基本盘,又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,科技创新、价格优势、渠道布局,多维度改革才是真正的护城河。
所以说,爆款横出、新品连发,只是上汽这场深度改革后的一次集体亮相。真正的看头,其实在更长远的未来——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活得更好,谁能在全球市场搅出更大的水花,才是终极胜负手。这个故事,估计还会继续精彩下去。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