卢伟冰德国深夜狂飙260km/h,小米SU7这台29.99万的电车,让那些开惯了BBA的老外都开始发问:这价格是认真的吗
高速上那种感觉,开过的人都懂。
凌晨三点的德国A7高速,卢伟冰把油门踩到底,速度表指针定格在260km/h。车里几个本地记者原本还端着咖啡聊天,这会儿都闭嘴了。不是吓的,是那种车速上去了,但身体感知不到的古怪——你知道自己在飞,可除了窗外的路灯拉成光带,车厢里安静得像停在车库。
前宝马的底盘工程师果然有两把刷子。三电机推着1527匹马力往前冲,全铝副车架和自适应悬挂在高速并线时,那种贴地感比某些号称性能车的油车还扎实。零点一九五的风阻系数不是白给的数据,260km/h时方向盘纹丝不动,这种稳定性,大概只有试过不限速路段的人才知道意味着什么。
柏林到汉堡这段路,换了几台试驾车轮着跑。有个德国同行开完下来,指着车尾标志问:“这真是中国品牌?”语气里带着那种刻意压抑的惊讶。欧洲人对性能车有种近乎偏执的标准,他们见过太多噱头大于实力的新品牌,但这次可能有点不一样。
说实话,三电机这套东西技术含量确实在那儿摆着。双永磁加异步的组合,起步爆发和持续输出都能兼顾,两秒多破百已经不稀奇了,关键是电机温控做得足够稳。长时间高速跑下来,电池温差控制在2度以内,这事儿听起来枯燥,但懂行的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——意味着你在高速服务区充电时,别人可能还得等着电池冷却。
充电这块倒是个有意思的话题。490kW的峰值功率,搭配800V平台,理论上15分钟能从10%充到80%。在法兰克福郊外的充电站测试时,插上CCS2接口,屏幕跳出充电曲线,功率爬升比预想中平稳。旁边停着台保时捷Taycan,车主探头看了眼我们的充电速度,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
欧洲人在意的东西,和国内用户的关注点有些微妙差异。他们会蹲在车轮旁看悬挂结构,会打开前机盖研究三电布局,甚至有人拿着卷尺量车身接缝。那台黄色测试车的牌照M SU7088E已经通过了欧盟认证,这意味着本地化调校不是说说而已——毕竟欧洲对车辆法规的要求,向来不是谁都能轻松过关的。
汉堡市区那段路况,可能是整个行程里最复杂的部分。老城区狭窄街道,环岛优先权规则,还有突然横穿的自行车。自动泊车系统在那种见缝插针的车位里,成功率据说接近98%。有个本地司机看完演示,半开玩笑地说:“或许以后找车位的技术活要失传了。”
骁龙8295芯片跑起来确实流畅,但更让人在意的是那套语音系统。英语和德语的指令切换几乎无缝,识别准确率高得有些超出预期。HUD投射的导航信息直接显示在风挡上,夜间高速行驶时,视线基本不用离开路面。这些细节堆起来,就是所谓的“用起来顺手”。
价格这事儿最敏感。国内29.99万,换算成欧元大概三万八。BBA的纯电性能车随便一台都要十万欧元起步,这中间的差价足够让人重新思考“品牌溢价”到底值多少钱。杜塞尔多夫的经销商合作伙伴可能已经嗅到了什么,毕竟小米在欧洲手机市场的存在感摆在那儿,这批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品牌认知,或许正是突破口。
亦庄工厂的自动化率超过90%,月产能爬到5000台,这些数据背后是产能爬坡的现实。欧洲市场可能会采用SKD半散件组装的方式,绕开关税壁垒,这种操作在汽车行业并不新鲜,关键看执行效率。
开回柏林的路上,天已经亮了。车窗外是德国乡村典型的麦田和风车,速度降到120,能量回收系统开始工作,电耗显示稳定在合理范围。副驾那位本地工程师盯着仪表盘看了半天,最后说了句:“技术参数确实扎实,就看市场怎么接受了。”
有些东西不用说得太明白。欧洲人对汽车的理解和中国市场不完全一样,但性能、续航、充电速度这些硬指标,大概全世界的标准都差不太多。至于2027年能不能在欧洲站稳脚跟,现在下判断似乎还早了点。只是那天深夜高速上的260km/h,和车里那几个本地记者的沉默,可能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。
有些账,终究要市场来算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