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马利润暴跌61亿,被逼急了,要掀桌子

最近,汽车市场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事。

咱们以前总觉得,像宝马、奔驰、奥迪这样的豪华品牌,那都是高高在上的,是很多人奋斗的目标。

谁要是能开上一辆,那不仅是方便出行,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。

宝马利润暴跌61亿,被逼急了,要掀桌子-有驾

可就在最近,这些大家心目中的“豪车”,却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降价,甚至有人开玩笑说,过去是“努力赚钱买宝马”,现在是“再不努力,就只能开宝马了”。

这句玩笑话背后,其实是整个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。

事情的起因,还要从宝马集团公布的一份财务报告说起。

根据这份报告,今年第一季度,宝马集团的净利润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,同比下降了超过百分之二十六。

这个数字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换算成咱们熟悉的人民币,就相当于在短短三个月里,少赚了大约61亿元。

这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,都不是一个小数字。

更让宝马感到压力的是,在全球所有市场里,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得最厉害,同比下降了百分之十七还多。

宝马利润暴跌61亿,被逼急了,要掀桌子-有驾

要知道,中国市场一直是这些豪华品牌最重要的“粮仓”,现在“粮仓”收成不好,自然会影响到全局。

面对这样的情况,宝马显然不能坐视不管。

他们采取了最直接、也最能刺激市场的办法——降价。

就拿大家非常熟悉的宝马5系来说,这是一款定位中大型的豪华轿车,过去一直是商务人士和成功家庭的优选,价格也一直很坚挺。

可就在前段时间,北京的一些4S店里,一台全新的入门款宝马5系,裸车价格已经被销售人员喊到了26万多。

虽然销售会说明,享受这个价格需要办理贷款等附加条件,但最终算上购置税和保险等费用,落地价也就在30万元上下。

这个价格,在几年前,可能连一辆配置好点的宝马3系都买不到。

宝马利润暴跌61亿,被逼急了,要掀桌子-有驾

当然,感到压力的不只是宝马一家。

它的老对手们,奔驰和奥迪,也纷纷加入了降价的行列。

有网友就发现,以前要三十多万才能买到的奔驰C级轿车,现在二十万出头就能拿下。

而奥迪的优惠力度更大,像奥迪A6L这样的行政级轿车,在一些地区的优惠额度甚至超过了二十万,最低起售价已经降到了二十八万元左右。

曾经牢不可破的“BBA”豪华阵营,如今在价格上似乎已经完全放下了身段,开始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来吸引顾客。

那么,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,能让这些过去无比高傲的豪华品牌,集体选择“放下架子”呢?

答案,就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常见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上。

宝马利润暴跌61亿,被逼急了,要掀桌子-有驾

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。

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,今年前五个月,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,同比都增长了超过百分之四十,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四。

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,意味着现在市场上每卖出十台新车,就有超过四台是新能源汽车。

这股由我们自主品牌引领的绿色浪潮,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整个行业的格局。

具体到各个品牌,这种冲击力就更加明显了。

比如比亚迪,在今年5月份一个月就卖出了超过38万辆车,这个数字甚至比宝马在中国一个季度的销量还要多。

像吉利、上汽等传统汽车巨头,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也同样抢眼,销量和市场渗透率都在不断创造新的纪录。

宝马利润暴跌61亿,被逼急了,要掀桌子-有驾

很多人可能会觉得,新能源车不就是用电吗?

省点油钱而已,真的能撼动BBA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吗?

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一下现在车主们的真实体验,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。

有一位最近刚把燃油车换成国产纯电动SUV的车主分享了他的感受。

从经济角度看,他算了一笔账:以前开燃油车,每公里的油费差不多要一块钱,而现在开电动车,如果利用晚上波谷电价充电,每公里的电费成本只有一毛多钱,出行成本大大降低。

但这还只是最表层的好处。

更关键的,是驾驶体验和科技感的全面提升。

宝马利润暴跌61亿,被逼急了,要掀桌子-有驾

这位车主说,开上电车之后,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“行云流水”。

一脚电门踩下去,动力响应非常直接,没有任何延迟,加速过程又快又平顺,完全没有传统燃油车发动机的噪音和换挡的顿挫感,车内非常安静舒适。

而且,现在的国产新能源车,更像是一个“移动的智能空间”。

车里的大屏幕比平板电脑还清晰流畅,智能语音助手可以帮你导航、放音乐、调节空调,甚至陪你聊天。

车辆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升级,不断增加新的功能,优化体验,就像我们用的智能手机一样,总能给人带来新鲜感。

相比之下,一些传统豪华品牌的入门车型,在智能化方面就显得有些落后了。

内饰设计可能几年都没有大的变化,车机系统反应慢、功能少,导航甚至还需要依赖手机。

宝马利润暴跌61亿,被逼急了,要掀桌子-有驾

当消费者用同样的价钱,一边是可以买到科技配置拉满、驾乘体验新颖的国产新能源车,另一边是只能买到一个品牌标志,但实际体验却大打折扣的“丐版”豪华车时,越来越多的人,尤其是年轻人,开始用自己的选择给出了答案。

说到底,这场汽车市场的价格战,背后其实是消费观念的一场巨变。

过去,我们买车,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品牌和“面子”买单。

开一辆BBA,代表着一种社会认可的成功。

但现在,人们对“好车”的定义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和务实。

当你的车能更省钱、更好开、更智能、更能满足你和家人的出行需求时,那个贴在车头的标志,似乎就不再那么重要了。

新一代的消费者,更看重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和体验感。

这种从底层逻辑上发生的变化,才是真正让传统豪华品牌感到焦虑和不安的根源。

他们如今的降价,更像是一种被动应对,是在用过去积累的品牌优势,来弥补产品体验上逐渐出现的差距。

而这场由我们中国品牌主导的变革,才刚刚开始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