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几年,电动车管理越来越严格,尤其是国家政策一出来,瞬间像按了加速键。我记得去年那场车展上,很多同行在聊政策落实的事,现场气氛就像咸鱼翻身一样——突然多了点严肃。
有次和朋友出去玩,他指着路边的几辆车说:你看那辆新国标的,符合规范吧?我点头。其实这个新国标我心里也有点模糊:大概是只要符合《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》的,速度不超过25公里/小时,重量不超过55公斤,功率在400W以内,还得有脚踏板,能骑还能跑。只要有3C认证,挂绿底白字的车牌,驾驶人满16,还可以带个孩子。有个疑问:这条要求大家都知道,但实际操作中,真的有人去核对过这车牌吗?我估算,绝大部分车主也就照样子拿个牌,管别人怎么想。
顺便说一句,和两台样车对比,仿佛在超市看两款果汁,看似差不多,实际区别在于那款车的电机转速调得更弹,路上跑起来,感觉动力略优。别的就是成本问题,生产成本差个几百块钱,但卖价就差个几百到一千块。这种差异,让我想到供应链博弈:原料采购、组装工艺,像是在看一场涨价-压价的博弈游戏。你说那些配件厂商,估算一个高标准对他们成本的冲击?我猜很多厂商的理论成本提升不到百分之十,但直接转嫁到终端,可能多出几百块。
我刚才翻了下笔记,发现监管区划得更细,城市对新国标的认知其实还在普及期。有个修理工打趣我:大哥,要买符合标准的车,别只看图标,要看认证标志。但实际操作中,从他口中得知,很多车主其实也就糊弄一阵。问题是:归规太多,写得越详细,执行时难免打折扣。这让我心里产生一种规则越多,越想搞关系的感觉。
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,新国标车和电动轻便二轮摩托车的区别究竟在哪?其实不难,要么是城里家用的轻快型,要么是追求一点速度的。区别在于二轮摩托车需要驾驶证,比如F、E或D,速度能到50,只纯靠腿踩是不行了。这么一说,难免会想到:带来制约的,反而能促使部分车主选择合法的快速款。可是问题也在:合规的成本是否过高?比如持证上路的门槛,大概率让不少年轻人打退堂鼓。
我还注意到,有些车型其实没有那么正规,就像走走过场那样。带着过渡期标签的四轮车,比如设计时速50公里左右的那种,还能暂时混迹街头一阵子。整个体系看起来像是一次大扫除,打破壁垒,拆除那些野马车。但也有担心:过渡期结束后,没有牌照的黑车还会不会死灰复燃?还是这些过渡实际上只是时间的买卖,下一步要不要搞得更严点?
对比其他车型,比如电动正三轮载客车,它会挂黄底黑字的牌,要求持D证,还能载1-2人。这个政策让我琢磨:对很多农村包围城市的微型运营来说,这算是个福音,毕竟之前随便一辆改装车都能上路,现在有规矩后,整个行业会不会变得更有序?还是会出现买牌难、运营难的新尴尬?我觉得政策如果没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,搞繁文缛节,也只能让一部分地下车队更猖狂。
这段先按下不表,说到这我突然想着:那些有过渡期的车,其实也挺像暂时节流卡,不然谁愿意花大价钱去换一辆新车?但估算一下,换一辆新车的成本,最多一万左右,心算一下,百公里成本也就差个几个角(估算:电费0.5元/度,普通车耗电15kWh/百公里,大概7.5元,比燃油便宜一半以上),在这方面,电动车的优势其实还是很明显,只是不知道守规是不是会变成鸡肋。
有个朋友——门店里修车的,他说:现在越来越麻烦,套路越多,其实就是为了筛掉那些不合规的。反正我觉得,这也算一种管理的智慧吧,但心里总觉得少了点用心良苦的味道。
问:你觉得,这些分类够细到可以解决乱象了吗?还是说,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心?这样的人,有没有可能永远都在规避?说到这,忽然想到最简单的——那些车牌贴得漂亮的,真的是合规车不?还是跟我一样,偶尔也走一走边缘线?
不管怎么说,现在只要是有牌、有证,按规行事,似乎就能心安理得地骑车了。看似简单,却也挺不容易:规矩多了,心里难免打鼓。
怎么才能让守规成为惯?这个问题,可能比新标准还难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