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风日产在电车冲击下选择放下身段与华为合作打造智能座舱,靠中国技术燃油车或将靠拼价格和智能化谋生

我扪心自问,最近的汽车行业怎么变得这么快?特别是在燃油车和电车的大战中,品牌都像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仗。拿东风日产来说,这几年确实有点小跑偏的感觉。以前轩逸一出,销量就像坐火箭一样上天;GTR更是战场上的神话,几十年无人敌。时间推着车轮走,电动车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冲击过来。

你说日产的转型是不是也跟不上?其实我觉得也没那么简单。比如N7,我刚才翻了下笔记,销量确实不算差——5到9月约冲了2.6万辆,还在8月拿了合资纯电的月销冠军,本来众多分析都在等它翻盘。但结果,9月竟然暴跌了37%,车子才6400多台,什么原因?我觉得主要还是交付太慢。订单多,产能跟不上,消费者耐心耗得差不多了,就转头找别的车了。

东风日产在电车冲击下选择放下身段与华为合作打造智能座舱,靠中国技术燃油车或将靠拼价格和智能化谋生-有驾

你能想象吗?这个行业其实挺贤惠的,配置越堆越高,成本也跟着飙升。比如N7,堆了高通骁龙8295P、NISSANOS系统,15.6英寸4K中控屏,反正是把科技这碗粥喝得满满的。但高配带来的成本是直接反映在净利润上的亏损。很有意思的是,他们为了不亏得太快,甚至把产能和营销的重点转向插混的N6上,搞得N7好像边缘人。这让我想到,就算把配置堆得天花乱坠,也难免会出现花瓶式的错觉。

其实我一直在想,日产为什么不直接在电动车方面狠砸?只要把底盘、电子电气架构一变,做个纯电平台,技术门槛都没有,反而还可以应付未来市场需求。可惜的是,这样会掉头发展一条新路,结果需要动大手术。相比之下,改造燃油车的智能座舱,也是走弯路中的捷径。(这段先按下不表)

东风日产在电车冲击下选择放下身段与华为合作打造智能座舱,靠中国技术燃油车或将靠拼价格和智能化谋生-有驾

所以,东风日产瞄准了华为。你知道,华为在智能座舱,尤其是鸿蒙系统,还是很有一手的。亮相的天籁鸿蒙座舱,感觉像是给老牌燃油车装上一颗心。用的是类似问界的系统,有48个鸿蒙原生应用,还能跟鸿蒙智行的其他车型跨屏互联,体验确实比传统车机强多了。比如我朋友试驾后,说:这屏流畅,视频接着看,导航同步还省事。让人觉得,燃油车也能跟上电车的脚步。

亮点和遗憾都在这里。没有搭载高阶智驾。这个我瓜分了点时间想了想,原因可能不难理解。高阶智驾需要硬核的电子电气架构,底盘、线控、通信都得一体化,动辄几百万元预算。传统燃油车平台不仅笨重,还要花不少时间改架构。相反,改造智能座舱,成本和改动都低一些。其实这是个取舍问题,华为的高阶智驾,暂时留在纯电平台上了。

也有人问了:这样的合作,真能让天籁逆转颓势吗?我得说,单靠智能座舱可能还不够。体验上,确实把燃油车带到一定的智能水平,但要完全摆脱电车的吸引力——低使用成本、快响应,起步快,动力好——还得看整体实力。电车的电费便宜,保养少,冲击性的加速,还有那种瞬间爆发的快感,大部分燃油车都很难复制。尤其是在这个用户体验逐渐变成刚性需求的年代。

东风日产在电车冲击下选择放下身段与华为合作打造智能座舱,靠中国技术燃油车或将靠拼价格和智能化谋生-有驾

市场的天平也在悄悄倾斜。从2026年开始,国家政策也在收紧新能源的购置税优惠,最高减半征税,直接让新能源车的购车成本上涨几千元。这对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来说,是个提醒。他们会不会觉得折中一下,既能享受智能体验,又不舍得多花钱?这可能成为新天籁的小意外红利。

我个人猜测,这种技术包容,可能吸引一批中间派消费者,既怕电池火灾,又怕价格飞涨的压力。其实这个策略挺现实的,也挺精准的——靠拼价格+智能化,总会拉拢来的那些观望族。(其实我没仔细想过这个,感觉也挺合理——对吧?)

东风日产在电车冲击下选择放下身段与华为合作打造智能座舱,靠中国技术燃油车或将靠拼价格和智能化谋生-有驾

东风日产这次合作,像是在边缘求生的一盘棋。用有限的资源,拿出一张智能座舱牌,去博取市场一点点胜利的点滴。但它能不能真正让品牌在电动车的长线竞争中站得稳?我觉得,还是要看未来他们怎么推进全局。

毕竟,燃油车的春天已经变得越来越短暂。电费或许会便宜,充电设施也会更成熟,技术变革还在继续。想想,十年后还能找到纯燃油车走街串巷的模样吗?这是个留白的问题了。

东风日产在电车冲击下选择放下身段与华为合作打造智能座舱,靠中国技术燃油车或将靠拼价格和智能化谋生-有驾

人家销售说得好:车还没上市,销量都在等着交付。我也相信,实际上市后,数据会告诉我们更多——这只是个开胃菜,真的能吃出多腥多甜,还得拭目以待。

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,内容由人工完成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生成。AI在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。

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若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与作者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