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们,广汽和华为这次真把合作给敲定了! 新品牌不叫“界”,叫“启境”,一台高端智能电动车,预计明年就能开上路。 这名字听着不算炸,但挺有分量——“开启新境界”嘛,定位不低。 更重要的是,它不走华为那套“界字辈”家族命名,而是独立运营,广汽造车、华为出智驾,两边各展所长。 你说这不就是“你负责硬核技术、我负责扎实制造”的跨界合作典范吗?
咱们就从这儿聊起。 这台启境,目前透露出来的首款车型是台轿车,内部代号F03。 车身长超5米1,轴距3米,一看就是瞄准30万以上的市场。 你说它要打谁? 明摆着就是冲着小米SU7、特斯拉ModelS、极氪001这些狠角色来的。 而且听说还要推增程版——不局限纯电,市场需要什么它就考虑什么,这点挺务实。
外观目前还没正式图,但按照这个尺寸级别和定位,气场肯定不会弱。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:中大型轿车的体量感加上新能源车典型的简洁型面,再配上华为那套高阶智能硬件——激光雷达、摄像头阵列估计都少不了。 这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设计,走的应该是大气、有品的路线,毕竟它面向的是那群既看重科技又不放弃质感的用户。
坐进车内,鸿蒙座舱肯定是重头戏。 华为在车机交互上的积累不用多说,流畅度和生态联动一直是强项。 从手机到手表再到车机,一套账号打穿全场景,你手机上听了一半的音乐,上车接着放;导航地址一碰传,上车就走。 这体验我们已经在问界上见识过了,而启境作为新一代合作产物,只会更强。 尤其是华为最新的乾崑ADS 4.0智能驾驶系统——朋友们,这才是真正的大招。 你知道华为智驾背后有多少数据喂出来的吗? 10亿公里云端训练里程,算力规模接近天文数字。 这意味着什么? 意味着它的感知能力、决策拟人化程度、复杂场景通过率,都可能达到行业第一梯队。 城区领航、高速代驾、自动泊车,这些功能它大概率全都支持。 通勤路上能帮你省多少心? 跑长途时又能减轻多少压力? 想想就让人觉得,技术的的确确在改变开车的方式。
但车不只有智能化,终究还是要跑在路上的。 广汽负责制造和生产环节,这就让人放心不少。 传统大厂最擅长的就是质量管控、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工艺。 车身刚性、底盘调校、隔音表现、组装精度——这些“基本功”广汽是有积淀的。 所以你大可以期待它不仅在智能层面亮眼,在行驶品质和乘坐舒适性上也能拿出高端车该有的水准。
动力方面,目前官方还没释放具体电机参数、电池容量或续航数据,但既然提到“增程版”,那就说明它没有盲目追求纯电,而是给了用户更多能源选择。 这一点我觉得特别明智,尤其对于家里没有固定充电桩、或者经常跑长途的用户,增程版没有里程焦虑,实用度直接拉满。
至于渠道,启境也不走华为现有的鸿蒙智行门店,而是自己建“1+N”渠道体系,也就是用户中心加体验店。 现在已经在招经销商了,而且要求不低:场地2000平米以上,最好有卖豪华品牌的经验。 这说明什么? 它不仅要车做得高端,线下服务体验也要跟上。 看车、试驾、交付、售后,整个流程它都想给你营造出尊贵感和专业性。
聊了这么多,咱们试着想象几个场景:假如你每天通勤小三十公里,它的智能驾驶能让你在环线上轻松不少;假如周末带着家人出门,大空间和舒适底盘能让每个人都坐得惬意;假如你是个科技控,那么华为加持的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绝对能让你玩得不亦乐乎。 它不像某些新势力那样只会强调屏幕多大、语音多灵,而是在智能与实用、科技与品质之间找平衡。
当然啦,这个级别的市场现在真的太卷了。 特斯拉、极氪、蔚来、理想、问界、小米……没有一个好对付的。 你说智驾强,别人也有城区NOA;你说座舱流畅,别的品牌也不卡;你说做工扎实,传统车企出来的哪个差? 所以最终能不能爆,还得实车出来之后,看它有没有那种一击即中的差异化体验。 是智驾特别顺滑像老司机? 是座舱特别懂你心意? 还是整体质感、设计细节、服务体验让人眼前一亮? 这些都要等到明年试驾才见分晓。
但我个人挺看好这种合作模式。 华为不造车,但能把技术做深;广汽有制造底蕴,但需要快速智能化转型。 两家联手,互相补位,谁也不越界,谁也都吃到红利。 这不就是未来智能电动车该有的样子吗? 没有谁单赢,只有一起赢。
好了朋友们,今天关于启境就聊到这。 这台由广汽和华为共同打造的新车,既有传统大厂的制造功底,又有科技公司的智能赋能——这样的组合,你觉得怎么样? 假如明年实车落地,30万左右的预算,你会考虑它吗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