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企业以45亿抄底日产横滨总部,非但揭示日产财务危机,也彰显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逆转局势

中国企业以45亿抄底日产横滨总部,真是把行业里的救世传说刷了一遍。

你知道吧,日产把总部卖给中国敏实和KKR出的钱,不是随便搞个卖出动作那么简单。这就像公司长夜里觉得自己撑不住,最后只能把根基卖了,换个血液再次续命。这栋22层高的总部,早在2009年从东京银座搬到横滨,好歹位置算是黄金地段,靠车站大门口,周围全是咖啡馆、酒店,走过去几步就是地铁线。那会儿我还记得公司内部有人调侃,这大楼光是租金收入,估计都能养活一批研发团队了。

中国企业以45亿抄底日产横滨总部,非但揭示日产财务危机,也彰显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逆转局势-有驾

但如今,竟成了资产包被转手,真是令人唏嘘。335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、日均来往的人流,他的估值都超过千亿日元,结果只用不到一半的价钱就出手了。看着合同,小字打着先协议后续租,意思就是自己还得继续用这栋大楼,而且得付租金。你说,这是租一栋自己建的房子,不说别的,挺让人觉得心里堵得慌。

这波操作背后,是日产财报的警报声。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亏得很厉害,赤字高达6708亿日元(大概人民币310亿),亏得都没法说话。现在的财务压力,已经逼得他们要用变卖资产来缓解。还记得此前,有消息说日产打算在2027年前关闭七个工厂,裁员2万人。别以为裁员只是个数字,实际上相当于把公司调整到只有250万辆左右的产能,基本还是在缩减中寻找生机。

但最让我觉得讽刺的是,日产曾经试过跟本田抱团反击,结果谈崩了。那会儿,日产还抱有一线希望,试图用合作抗风险。现在看来,那个希望变成了绝望。逼得他们只好把总部这块最后的金蛋变现,换取几年的生存空间。

你知道为啥敏实集团敢出70亿日元(大概人民币3.2亿元)买下总部?它在零部件行业确实算顶尖的了。1992年成立,前几年营收都突破200亿,净利润在20亿左右,赚的钱还挺扎实。最牛的是,敏实早就布局海外,中东、欧洲、像塞尔维亚都有工厂,跟着中国汽车出海节奏走。它带着技术+资金,直接狙击日系、欧美的传统强势。

中国企业以45亿抄底日产横滨总部,非但揭示日产财务危机,也彰显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逆转局势-有驾

这次买楼,不是闲着玩,而是看准了日本汽车行业的软肋。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,里面写的一个细节,敏实为了提升效率,把海外工厂调整到自动化程度提高30%,生产线动线都优化得比原来更合理。这个企业不是瞎折腾的,是真正比肩国际一流的硬实力。

这里有几个行业要点,倒值得咀嚼。第一个是售后回租,其实全球很多车企都用此招,但以日产如此重要资产放进去,已经是极端体现了财务困境。第二个,是日本车企在推电动化时遇到的阵痛。你会发现,日产的纯电车型虽然样式不错,可实际销量拿不出手。轩逸纯电、艾睿雅都将难产或价格离谱挂在嘴上。N7车型三个月后立即腰斩,根本没想到,智能化、续航、电池故障,实在让人失望。

这也玩出了手机快爆炸的感觉。想象一下,一辆车要过审,然后出现了死机、电池漏电的问题,车主气得直跺脚。你说,转型慢半拍还不算厉害,市场需求变化快,面对中国新势力的冲击,他们的反应显得太慢跟不上节奏。

中国企业以45亿抄底日产横滨总部,非但揭示日产财务危机,也彰显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逆转局势-有驾

估算一下,日产每年的新能源销量,可能不到20万辆(这是我看偏的估算,没统计详尽),而我们国产的造车新势力,几乎都在这个区间里追逐。你会问:这波,怎么说呢?是不是意味着传统日系车的牌面快穷了?我觉得可能是,一方面,技术跟不上,另一方面,用户的智能化体验在中国造车上早就赶超了。

还有个细节,我刚才翻了下相册,看见一张日产展厅的照片。那会展出来的车型,各种手感和质感,让我觉得和很多国产车的硬件提升都在一个档次甚至更优。是的,虽然日系品牌曾经以可靠性垄断过市场,但品牌硬实力已经被中国同行追平甚至超越。

这次售楼,当然不能说完全解决问题。卖脑袋和卖地产,不能等同于解决技术和产品的根本问题。日产的危机,不只是资产问题,更是转型没跟上节奏。它的智能化被甩开的情况很普遍,可能三年后,你还能看到它的新能源车上市,但销量恐怕还是难所谓逆转。

中国企业以45亿抄底日产横滨总部,非但揭示日产财务危机,也彰显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逆转局势-有驾

反观敏实,通过这次捡漏买下总部,正体现出中国供应链在行业中的位置变了。从看似低端到摇身一变为全球核心供应商,经历是厚实的。它能在日本本土拿地,说明我们中国零部件的供应能力,早就不再是打工仔的角色,而成了行业影响者。

而且,没细想过,未来这一幕的场景剧——一个日本汽车巨头快撑不住,变卖总部;中国供应商,一跃成为日本地标的所有者。是不是可以说,这是行业逆转?还是另一种合作共赢的新形态?我觉得,可能都对。

让人疑问的是——你觉得这种买卖背后,是否意味着某种暗藏的行业重塑?还是,我们只是在一场资产重估中看到的剧本?毕竟,行业里面变动最大,还是靠谁敢想,谁敢做。

(这段先按下不表——但个人觉得,这种逆转还会持续多久?)

中国企业以45亿抄底日产横滨总部,非但揭示日产财务危机,也彰显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逆转局势-有驾

你怎么看?有什么新观点,尽管说出来。毕竟,行业的从每一个细节开始变化。

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,内容由人工写作,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(AI)工具辅助产生。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、语言润色、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,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。

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,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。 如需引用或转载,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。

0

全部评论 (0)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