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八月的风一吹,朋友圈就炸锅了。
十五台保时捷,牟倩文一个月搞定。
2025年只过去大半,这姐们已经把一百多台保时捷交到了客户手里。
你要是没在汽车圈混过,可能想象不出那是啥画面。
同行小哥们直接在茶水间自闭,评论区“姐牛!”
、“跪了!”
刷得比青岛啤酒还畅快。
有次我去店里碰巧撞见牟姐,正巧是她一个女客户试驾完Macan回来。
客户高高兴兴下车,直接递给牟倩文一瓶冰美式,边喝边聊颜色怎么选。
那场面,像极了闺蜜下午茶,哪像买车?
旁边男销售想插话,愣是没找到切口,最后只能陪笑。
你要是问她专业能力咋样,别的我不敢说,单就车系配置和金融方案,她张口就来,三分钟能把你从新手带成懂行的老司机。
人设稳得很,就差没在工位上摆个“行业活教材”的牌子。
她的客户六七成是女性,这数据搁在传统豪车圈,简直像C罗去打乒乓球。
以前展厅里,女人多是陪着家里男人“顺便看看”,买不买,她们的意见不算数。
现在?
女性客户成了主角,每天有人来店里点名要牟倩文,感觉都不用宣传,客户之间一传十,十传百,比团购还上头。
有个互联网女高管买911,开单前还认真请教牟姐“哪个配置适合穿高跟鞋”,聊着聊着,两人加了微信,第二天又拉着闺蜜来围观。
说起来,牟倩文进这行也不是一帆风顺。
刚入行那会儿,她也做过“端水递笑脸”的小透明,客户预定反悔、同事抢单、加班到深夜发朋友圈全都没落下。
她自己曾经调侃:“卖车这活儿,累到怀疑人生,单子却能让你开心到飞起。”
你说她容易吗?
我不信。
成年人的世界,哪有轻松二字。
有人背后说她太拼,怕不是要提前秃顶。
可人家照样活力满满,带新人、做直播,哪样都能来一手。
网上有人嚷嚷,说牟姐赶上了好时候。
保时捷品牌流量大、女性经济觉醒、市场环境好,换了谁都能火。
我听得直乐:风口再大,不会飞的猪也只能在地上打滚。
青岛本地好多老销售,十年如一日,单子都没她一季多。
你说这全靠运气?
还是那句话,数据不会骗人,人也骗不了数据。
她的转介绍和复购率高得离谱,客户买完车还主动带朋友来体验。
就像体育圈有些老将,技术和经验堆起来的成绩,外人看热闹,内行都明白门道。
而且别以为她靠的是“女性身份牌”。
这年头买豪车的姐妹们,谁在乎你是男是女?
看重的是你能不能把客户当人,不当韭菜。
有人问牟姐,怎么做到让女性客户这么信任?
她笑说:“多聊聊她们的生活呗,真把对方当朋友。”
其实哪有啥秘诀,就是用心琢磨客户的小九九。
有人纠结车身颜色,她先聊穿衣风格,再拉着人家去户外看实际效果。
有人担心售后,没等客户张嘴,她已经把后续保养、保险流程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你说这是套路?
我看是生活本能。
再说点让人牙痒的细节。
她自己开的Macan,专挑最“耐造”的配置。
客户问她为啥选这款,她眨眨眼:“谁不想开自己喜欢的车?我得先爽了客户才信我。”
看似玩笑,实则底气。
你要真懂车,聊聊驾驶感受,比背参数更有说服力。
她能把Macan讲得让客户幻想今晚就能自驾去崂山兜风。
甚至有客户调侃:“买完车还想回来看你直播。”
这待遇,娱乐圈流量小花都羡慕。
行业里其实不缺唱反调的声音。
有人说女销售卖得多,是不是靠“关系”?
还有人冷嘲热讽,说“卖车而已,至于吹成这样?”
其实懂行的都知道,现在高端车市场,客户精明到牙缝里都能挑刺。
比起过去的“价格战”,现在拼的是服务和体验。
牟倩文能做到客户变朋友,朋友变铁粉,凭的就是人和车双重专业。
外人看热闹,自己知道门道。
写到这里我想起WNBA的坎迪斯·帕克。
技术出众,带队逆转,社交平台一片质疑声。
女性在传统男性主导行业想出头,永远都不只是拼业绩那么简单。
中国女排当年逆袭,外界却整天讨论“是不是有人照顾”。
大环境下,女性的努力总是要被“放大镜”审查一遍。
牟倩文也一样,日常得在刷业绩和刷口碑之间跳踢踏舞。
能年年破纪录,靠的不是“女神滤镜”,而是每天十几通电话、上百条微信、无数次试驾的汗水。
想想看,体育圈的“逆袭剧本”是不是跟她很像?
东京奥运会女排一度被嘲“拉胯”,后半段突然爆发,气势冲天。
豪车销售也是修罗场,客户信息透明,服务体验卷得飞起。
掉链子就得被淘汰,谁也不能混日子。
所以你问牟姐还能不能破纪录?
我只能说,悬念比电视剧还多。
但就她这股劲头,真有点看头。
说到底,保时捷销冠这活儿,谁做谁知道。
有人觉得她是“天选打工人”,有人酸她“运气好”,但你真站到她身边,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感染力。
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个行业,但她这种能用专业把冷冰冰的车卖出温度的人,的确值得被记住。
要说结尾,我也不来啥“人生金句”。
只想问一句:你见过几个能把车卖成情感链接的销售?
也许下次你准备换车的时候,会不会也想试试:把生活过成主场,把自己变成那个让人记住的名字?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