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当年大众途观、本田CR-V加价四五万还要排队提车的盛况吗? 那时候的SUV市场,简直就是合资品牌的印钞机。 直到2011年8月,哈弗H6横空出世,用十万出头的价格配上越级配置,硬生生把加价神话砸了个粉碎。
最辉煌的时候,这款车创下过连续9年销冠、累计103个月登顶的纪录,全球卖出400万辆。 可今年9月的销量榜上,连前二十名都找不到它的名字。 从神坛跌落,不过短短三四年时间。
最近长城官方放出哈弗H6L的消息,定位直接升到中型SUV,车长拉到4.8米,轴距2.81米。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是要对标现在卖得火热的比亚迪唐、吉利豪越这些车型。 但光是变大,就能救得了哈弗H6吗?
当年哈弗H6能成功,最关键的是抓住了时机。 2013年前后,国产SUV还在用廉价材料时,H6就已经给出软质包裹、全景天窗这种越级配置。 红标蓝标双线作战,满足不同审美需求,连三四线城市的覆盖率都超过80%。 这些打法在当时堪称降维打击。
但现在市场早就变天了。 光是今年上半年,新能源SUV的渗透率就突破了40%。 比亚迪宋PLUS DM-i一个月能卖三万多台,理想L7这种三十多万的车也能月销过万。 消费者要的不再是简单的空间大、配置多,而是更低的油耗、更智能的体验。
哈弗H6L公布的配置里确实有亮点。 14.6英寸中控大屏、方向盘加热、前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,这些配置放在二十万的合资车上都不一定配齐。 后排座椅靠背两档调节也是个贴心设计,长途乘坐舒适度会提升不少。
但看看动力系统,还是熟悉的1.5T和2.0T发动机。 虽然具体参数还没公布,可现在的消费者都在等混动版。 隔壁比亚迪的DM-i系统,亏电油耗都能做到4.5升左右,传统燃油车怎么比?
有业内人士透露,哈弗H6L很可能后续会推出Hi4混动版本。 这套系统在前段时间的枭龙系列上已经试过水,技术成熟度没问题。 关键看定价,要是能卡在15-18万这个区间,或许还能和宋PLUS DM-i拼一拼。
尺寸加大带来的优势很明显。 2810毫米的轴距比现款H6长了100毫米,第三排座椅终于不再是摆设。 实测过工程车的媒体人说,第二排腿部空间有两拳多,成年人坐进去也不会憋屈。
不过中型SUV市场的竞争比紧凑型更惨烈。 除了老对手比亚迪唐,还要面对传祺GS8、捷途X90 PLUS这些狠角色。 传祺GS8的混动版直接用上了丰田THS系统,捷途X90 PLUS起售价还不到10万,个个都不是善茬。
哈弗H6L最聪明的打法可能是错位竞争。 用中型SUV的尺寸,去打紧凑型SUV的价格区间。 就像当年的H6,用A+级的尺寸打A级市场一样。 如果主销版本能控制在13-16万,确实能吸引一批追求大空间的家庭用户。
但现在消费者精得很。 除了空间,他们更关心用车成本。 92号汽油长期维持在8元时代,纯燃油车的使用成本越来越高。 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的DM-i系列能快速抢占市场的原因。
长城不是没有混动技术。 柠檬DHT在三年前就发布了,技术路线比日系的混动更先进,能实现全速域并联。 但在市场推广和用户认知上,总是慢半拍。 枭龙系列销量不温不火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渠道优势也在减弱。 巅峰时期哈弗在全国有3000多家经销商,现在这个数字已经缩水到2000左右。 新能源品牌都在商场里开直营店,哈弗的4S店模式反而成了负担。 转型需要时间,但市场不会等人。
配置堆料这招现在也不灵了。 新势力品牌把冰箱彩电大沙发玩出花来,问界M5的鸿蒙座舱还能和手机无缝流转。 哈弗H6L的14.6英寸大屏虽然不小,但智能体验能不能跟上时代,还要打问号。
安全性能是哈弗的传统强项。 现款H6在中保研碰撞测试里拿过全优评价,H6L应该会继承这个优势。 车身材料用了更多高强度钢,具体比例还没公布,但长城的坦克300已经证明过他们的车身刚性。
设计语言还是保守了些。 虽然前脸换了新格栅,但整体造型还是能看出老H6的影子。 现在流行封闭式前脸、隐藏式门把手这些元素,哈弗H6L一个都没用。 传统燃油车的设计思维,在新能源时代确实显得有些过时。
内饰质感倒是有进步。 从官方图片看,用了更多软质材料和皮质包裹,空调出风口改成贯穿式设计。 换挡杆换成了旋钮式,节省了不少空间。 无线充电功率达到50瓦,这点比很多新势力车都强。
储物空间做了优化。 门板上的储物格能放下三瓶矿泉水,中控台下方的镂空设计也很实用。 后备厢在放倒第三排座椅后,进深能达到1.1米,装两个大号行李箱没问题。
车机系统还是长城自研的咖啡智能。 流畅度比老款有提升,支持连续语音对话。 但和鸿蒙、小鹏这些第一梯队的车机比,应用生态和交互逻辑还有差距。 OTA升级频率也不如新势力高。
驾驶辅助系统达到L2级别。 全速域自适应巡航、车道保持这些功能都有配备,但更高级的领航辅助还得等后续OTA。 现在二十万以上的国产车都在卷城市NOA,哈弗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一个身位。
底盘调校偏向舒适。 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悬挂结构,滤震效果比现款H6更柔和。 过减速带时车身姿态控制得不错,但快速过弯时侧倾会比较明显。 这很符合它的家庭用车定位。
NVH表现是中上水平。 时速80公里以下,车内对话不用刻意提高音量。 但超过100公里后,A柱位置的风噪就比较明显了。 原厂配的是一线品牌的静音胎,这点还算厚道。
保养成本预计和现款H6持平。 小保养一次400元左右,间隔里程7500公里。 相比新能源车,保养费用确实高些,但在燃油车里还算合理。 维修网点多也是个优势,县级市都能找到配件。
品牌溢价能力大不如前。 五年前哈弗标还能比同配置的国产车贵一两万,现在反而要比比亚迪便宜才能卖得动。 长城需要思考如何重塑品牌价值,光靠情怀留不住年轻消费者。
经销商库存压力越来越大。 某些地区现款H6的优惠已经达到两万元,清库存的意图非常明显。 这对H6L的定价是个挑战,定高了卖不动,定低了又会伤害品牌。
二手车保值率持续走低。 三年车龄的H6残值率现在只有50%左右,而同期比亚迪宋还能保持在60%以上。 这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,毕竟没人想买台贬值太快的车。
营销方式需要革新。 还是沿用明星代言、央视广告那套老路子,在抖音、小红书这些新渠道声量太小。 长城技术男的印象深入人心,但如何把技术优势转化为营销话术,是个待解难题。
供应链成本控制是长城的强项。 垂直整合程度高,关键零部件都能自产自销。 这在价格战中有明显优势,H6L未来如果需要降价促销,还是有足够的利润空间。
出口业务是新的增长点。 哈弗H6在俄罗斯、澳大利亚这些海外市场口碑不错,H6L完全可以借势出海。 海外消费者对燃油车的接受度更高,这可能是条出路。
产品质量稳定性经过验证。 现款H6的百车故障率已经降到国产车平均水平以下,关键部件的品控一直很稳定。 老车主的口碑传播,仍然是H6L最宝贵的资产。
用户画像需要重新定义。 以前H6的车主多是三四线城市的个体户,现在要吸引一二线城市的年轻家庭。 他们对设计、科技、能耗的要求完全不同,这对产品定义是巨大挑战。
竞品分析必须更透彻。 比亚迪宋的混动系统、吉利的CMA架构、长安的蓝鲸动力,每个都有独门绝技。 H6L要想突围,不能只靠空间这个大招,必须拿出差异化的卖点。
定价策略关乎生死。 参照现款H6的9-14万售价,H6L很可能定在12-17万区间。 但这个价位已经能买到宋PLUS的混动版,消费者会怎么选,答案很明显。
产能规划需要谨慎。 长城天津工厂的产能可以达到月产两万台,但如果上市后销量不及预期,高产能反而会成为负担。 车企在排产计划上都吃过亏,前车之鉴不远。
经销商培训必须到位。 特别是混动版本的技术亮点、使用技巧,销售顾问自己要先搞明白。 现在进店的客户都比销售懂车,专业度不够根本说服不了人。
金融方案要更灵活。 零利率、低首付这些手段都得用上,毕竟现在消费者对价格特别敏感。 长城金融可以推出更有竞争力的方案,比如三年免息或者超低利率。
上市时机选择很关键。 最好赶在11月广州车展前发布,抓住年底购车季的热度。 但也要避开比亚迪宋Pro改款这样的重磅车型,正面硬刚胜算不大。
区域营销要差异化。 北方地区强调四驱性能和冰雪路面表现,南方主打空调效率和防潮防锈。 一线城市重点讲智能科技,下沉市场突出空间和性价比。
危机公关能力有待提升。 之前枭龙MAX的“虚假宣传”风波处理得就不够及时。 H6L作为战略车型,任何负面新闻都可能被放大,必须提前做好预案。
用户运营要学新势力。 建立车友会、举办线下活动、收集用户反馈这些工作都要常态化。 老车主是最好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