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斯拉“豪赌”1万亿美元,背后到底在赌什么?
文 | 锐观经纬
编辑 | 锐观经纬
说到特斯拉最近的新闻,大家几乎都知道马斯克拿到了天价薪酬,这事简直炸翻了新能源圈,大家也认得,新能源行业本来就竞争激烈,这样的薪酬方案你很难不惊讶,这背后到底在赌什么呢?
我觉得,特斯拉不是单为了奖金或者市值才这么做,核心更像一种“未来赌注”,特斯拉把公司命运和马斯克完全绑定,是一场用超级激励推动鸿鹄之志的战略自我革新,因为,产业已不是单纯造车那么简单,每一步都得拼脑力、拼战略,甚至还要拼创新周期。
这种超级绑定,不止是特斯拉一家玩的游戏,譬如,之前苹果在库克接班后,也推出过大额股票激励,谷歌、微软历史上都曾给核心人物设置极高的业绩奖励,特斯拉这次的规模,还是让全球同行眼前一亮,因为,这不仅仅是数字涨幅,更在于将企业方向定义和个人奋斗强硬绑在一起,从此之后,特斯拉的风险和机遇都直接落在马斯克一人身上。
问题来了,为什么特斯拉非要这么做呢?
新能源赛道越跑变越快,过去拼的是谁先做出电动车,现在要害已变成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,比亚迪靠规模和技术双线突破,蔚来主打智能座舱,小鹏押宝自动驾驶,大众和宝马也在加速转型,蛋糕已切得越来越细,想在群狼环伺中抢占头把交椅,必须找到那个敢死拼、敢远谋的决策者,无论对错,至少跑得够快。
而马斯克,从特斯拉创业到SpaceX逆袭,他身上的“梦想执行力”,并不只是企业家的性格标签,事实上,特斯拉如果失去了马斯克,外界对公司战略方向的信心也极可能立即动摇,这点,从近几年的资本市场波动就能看出来,因此,天价激励背后,是对能人的押注,也是对公司灵魂的兜底。
超级激励方案本身其实更像是一场公开承诺,每一阶段拉升目标,然后通过股票分批发放,只要马斯克完成目标,就能持续获得更多公司股权,这不仅考验个人意志,还考验团队的整体协作和战略输出,因为,长达十年的周期里,要完成市值从1.48万亿美元到8.5万亿美元的飞跃,还要求特斯拉汽车年销量奋力翻倍,交付量达到2000万辆,并且,要把100万台自动驾驶出租车推向市场,这些目标听着就让人心跳加速。
类似的挑战并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遇到,亚马逊在贝索斯领导下,曾通过超长期股权激励,换来线上零售和云计算市场的巨大突破,微软的领导层改革,也曾靠高额股权绑定,带动云业务崛起,特斯拉的难度可不只是数字变化那么简单,因为,除了产能还要突破供应链、市场策略,以及人工智能、机器人等多元硬科技,全部同步升级,压力直接拉满。
但风险也随之放大。
为什么?譬如,2024年特斯拉全年交付量刚刚跌破预期,只有178.92万辆,同比还微降1.07%,这样要完成十年2000万辆目标,产线扩展几乎要翻天覆地,供应链压缩空间有限,工厂扩建需要重资产投入,自动驾驶出租车与机器人更是技术和法规双重门槛,弗里蒙特工厂的Optimus机器人试产才刚起步,距大规模商业化还差一大截,能到达终点的不确定性极高。
不仅仅是技术和产能,超级激励带来的股权稀释还让部分大股东不满意,挪威主权基金和加州公务员退休金都公开表明反对,他们担心公司分红越发薄弱,灵魂人物被过度绑定,反而加剧人员流失风险,马斯克不但掌握着15%的公司股份,而且有庞大的散户拥趸,投票还是以超75%支持率强推通过。
这里面,更有隐性逻辑,那就是,超级激励并非绝对要全数兑现,只要马斯克完成市值提升、销量翻倍或营业利润提高中任意两项,就能拿到至少500亿美元奖励,这相较全球绝大多数高管来说,已经是天花板级别,这种奖金设计,既是激励也是“安全垫”,如果全部目标没完成,也有巨额回报保底,这样,公司和个人的利益轨道高度重合。
这样的豪赌,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产业效应呢?
特斯拉的方案类似“鲶鱼效应”,会逼得同行更快拥抱创新,丰田已宣布加码新能源汽车战略,三星也布局汽车芯片,国内的极氪、理想紧盯智能技术和生态矩阵,大家不是只拼销量,而是要在AI和硬科技上抢先发力,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门槛一下子被抬升,未来的竞争已不再是跑马圈地,而是要有长远战略、有高强度执行,还得有极限风险的承受。
消费者呢?他们可能是最大受益者之一,倘若自动驾驶技术真的成熟,出行方式将彻底变革,机器人落地了,家用、养老、安防等场景也有望颠覆,所有这些创新,一旦目标失败,或者马斯克因过度绑定导致公司创新受限,风险也随时会再次涌现,公司其实赌的是未来的复利,而不是当下的稳定。
特斯拉之所以能下如此大本钱,全凭对“核心人物+极限战略+压缩时间”三重因素的信任和坚持,超级激励方案的风险和挑战极高——无论产能管理、技术突破、全球策略、市场拓展,每一环都可能成为难题。
现在的特斯拉,真能借助马斯克,冲进全球市值巅峰吗?大家看到的风险还会不会转化为新机会?未来几年,新能源行业会不会“逼出”更多极限创新的豪赌者?这些答案,也许只有时间才能揭晓。
全部评论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