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聊起保时捷利润暴跌99%,大家仿佛都在讨论一场小区车库里的“业主大会”,谁家电动汽车太多,谁家豪车卖不动,全靠小米和华为“冲击”出来的。
朋友圈一片哀嚎,财经博主恨不得把保时捷和国产新能源拉出来打一架,谁赢了谁才是未来出行的王者。
但我就纳了闷了,保时捷要是真靠小米和华为问界就跌成这样,那是不是以后洗发水销量不行,也能怪小米出手机?
说回正题,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简单——或者说,根本不是你以为的那回事。
保时捷第三季度亏损9.66亿欧元,前三季度销售利润同比暴跌99%,新闻一出来,热度直升,舆论场瞬间就炸了。
有的说是经济环境不好,大家都不买豪车了,有的说中国新能源产业太强,尤其是小米、华为问界月销几个“小目标”,把保时捷逼得喘不过气。
但你仔细扒扒保时捷的官方说法和财报,就会发现,一切都像小区物业账本,账面亏损其实是“故意做的”,不信你去问问做财务的朋友,谁还没在年底冲过一次减值?
关键人物是谁?
不是小米,不是华为,更不是马斯克,而是保时捷的大掌柜,也是大众集团CEO的奥博穆。
这位哥们,2001年就来中国同济大学留学,师从万钢,还拿下了汽车工程博士学位。
用现在话说,妥妥的“海归”精英。
他在卸任前,主动把这几年电动化、自产电池、纯电车型等“不理想”的项目亏损全提记出来,一口气把“家底儿”晒个明白。
27亿欧元的重组支出,7亿欧元美国关税损失,反手一记,利润数据瞬间“清零”,让继任的CEO迈克尔・莱特斯轻装上阵,甩掉包袱,没准还能收获一波“业绩反弹”的好评。
你说这是“坑队友”?
其实就是交接班的老套路,把锅一次性背了,新的领导少点压力。
要我说,这就像我们打扫房间一样,把所有脏东西都集中到角落,叫下一任来“擦干净”。
如果不算这波亏损,保时捷的日子其实还过得去,和去年没啥太大变化。
所谓“利润暴跌”,不过是会计师的花样,真要是每次都这么算,隔壁房企都能变成世界500强。
这事儿其实有点像咱们过年发红包,谁都想把“霉头”留在去年,好在新一年里搏个好彩头。
你看保时捷这么大的公司,账本一点风吹草动,全球媒体都跟着起舞。
可是背后真的是中国新能源的冲击吗?
你敢说卡宴、911、Taycan的用户会因为小米出了台车就不买保时捷?
不如说他们根本不是一个段位的玩家,豪车市场和大众市场的逻辑本来就不一样。
但话说回来,中国新能源崛起确实让世界见识了什么叫“追风少年”,可它对保时捷的影响更多还是在技术和未来预期上,而不是当下的利润表。
真要说“冲击”,也是技术路线选择和投资决策的结果,和华为、小米“卷销量”关系有限。
保时捷电动车型不如预期,电池自产失败,这才是大头。
美国关税影响,也是国际政治博弈的副产品,跟你我买不买车无关。
我忍不住要问一句,欧洲豪车巨头的战略失误,为什么总要找中国当背锅侠?
以前是“中国人不买了”,现在是“中国车太猛了”。
如果说技术落后、产业链冲击,那请问保时捷的工程师、设计师、采购,都是“奥迪级别”的高手,难道会被小米的工程师吓哭?
其实还是全球汽车产业链在变,市场在变,观念也在变。
保时捷这波亏损,是主动“认错”,未必是“示弱”。
说到这我得自黑一下,其实我小时候最爱看的就是那些德国工程师的纪录片,感觉他们发明什么都牛得一塌糊涂。
结果长大了才发现,德国人也会“做账”,也会“甩锅”,也会在卸任前一次性把锅端上来,就像我们打麻将输了,最后一把全梭哈,谁能保证新的一局就一定能赢?
更有意思的是,奥博穆2001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学习,师从万钢,“中国新能源汽车之父”,二十五年前就来中国学汽车工程。
这哥们的远见和胆识,不比现在的某些留学镀金的高管差。
他在接受采访时还聊到,当时电动汽车还是乌托邦,但万钢教授已经坚信不疑,“极具远见卓识”。
这就像你爸妈二十年前买房,说以后一定值钱,你当时还笑话他们“老土”,结果现在你想都不敢想首付。
这些年奥博穆还经常回到母校同济大学,带来不少合作。
你发现没有,来中国留学的德国人,最后都蛮佩服中国。
比如现在的“德国铁娘子”威德尔,2000年来中国,待了六年,会说普通话,博士论文还研究中国养老金制度。
回德国后对自家政策各种吐槽,多次公开赞扬中国。
这种“反向留学”现象,难道不是给咱们打了个大大的“脸”吗?
有时候你越往外看,才发现家里原来还挺牛。
所以,你说保时捷亏损99%是小米、华为干的,我觉得这有点像把晚饭拉肚子的锅甩给了隔壁老王。
账本是人做的,战略是人定的,市场是自己打的。
真正决定保时捷未来的,是它能不能度过这个电动化拐点。
亏损可以“做出来”,但创新能不能“做出来”?
新CEO能不能带队翻盘?
这才是问题的核心。
当然,站在中国新能源的角度,我们理应自豪,但也不能太盲目。
产业崛起是好事,但不代表豪车都要跌倒在我们脚下。
全球市场瞬息万变,今天你强,明天可能轮到别人秀操作。
不要被一时的数据冲昏头脑,也别被海外舆论牵着鼻子走。
最后,我问大家一个问题——你觉得保时捷这波“利润暴跌”,是财务游戏,还是产业危机?
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的企业也要“主动做亏损”,你会怎么看?
评论区见,记得留点“账本经验”给我,我去学学,省得年终奖又被“冲减”了。
全部评论 (0)